兒子班的紀律委員把音樂老師嚇到了,孩子的模樣其實是父母成就的

今天中午跟孩子聊天時聽到了一件有趣的事情。

有一次他們班上音樂課,正集體唱着歌,忽然有個女同學大吼一聲,把音樂老師嚇了一跳,大家的歌聲也戛然而止。老師問這位同學怎麼回事,她回答說,有幾個同學在說話,她制止他們呢。老師無奈地說,你等唱完歌再管也不遲啊。

這名同學叫小雨,平時成績不錯,老師安排她當班裏的紀律委員。

兒子說,平時小雨跟女同學一起玩時非常溫柔,但管起同學來卻秒變母老虎,同學們都怕她。那次課後,英語老師找到了班主任。班會時,班主任就把小雨撤了職,她說有的班幹部太囂張,大概就是指音樂課發生的事情。

我對兒子說,小雨的家裏一定有一個獅吼的爸爸或媽媽,她吼功就是從那裏學來的。然後,我順勢問兒子,我獅吼的時候多不。兒子回答說,你是蚊子,時常嗡嗡嗡地嘮叨。我心裏一震,汗顏給孩子造成這樣的印象。不過心想怎麼也比獅吼強,我向兒子道了謝,並希望他常常給我提提意見,有利於我的進步。當然,我也向他提了些意見。

兒子繼續說,小雨被撤職後,換了新的紀律委員小涵。小涵的媽媽我認識,平時溫溫柔柔的,教育孩子方面也很有自己的想法,有次還作爲典型在家長會上進行分享。小涵管紀律就沒有那麼嚴格了,兒子說,她吼不出來。

你的行爲將是孩子的榜樣

根據心理學家的調查顯示,有一半的孩子都有自己模仿並認同的偶像,而其中78%的孩子以自己父母爲認同的偶像。父母在孩子的眼裏就是模範和表率,父母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孩子。

在石家莊的一個路口,一名婦女牽着一個小女孩過馬路,見到有車輛駛來,兩人下意識的停步打算退回,不過,車輛在斑馬線前停下讓行,女孩還在媽媽的提示下,向讓行的車輛鞠躬致謝,還向司機揮了揮手,這一幕正好被行車記錄儀錄下了。其實好的教育,源於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我認識一位媽媽,有了孩子後選擇全職帶娃,熱愛讀書的她經常搜索各種育兒書籍,海綿一般吸收着先進的育兒知識,從孩子一歲多就帶孩子去各地動物園、美術館、博物館等浸泡,每天的安排都十分豐富,白天引導孩子做手工、畫畫,孩子睡後則是她的學習時光。每每看她的朋友圈,我都被這股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吸引、感動,相信她帶出的孩子一定不會差。

著名的畫家張大千先生去世後,女兒回憶起父親時,說起過小時候的一個故事。祖母突然病重,當時身在外地的先生知道後,放下手頭工作立馬就趕回了家中,剛進家門,東西隨便一扔,就直接跑到母親的房間,撲通的跪下痛哭流涕的表達自己的歉意。在母親生病期間,一直在身邊盡孝道,給母親洗腳修腳,每天睡覺前,還會拉着女兒去看祖母,看看被子蓋好沒,看到母親一切安好後再慢慢的掩門出去。小時候的先生做的這一切,一直影響着女兒,女兒當時就想,要一輩子都好好的孝敬祖母和父母。

在家庭環境中,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耳濡目染,並極力仿效。要想使家教收到良好的效果,既要講“言傳”,更要講“身教”。也就是說,父母在教育孩子過程中要身體力行,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須首先做到。

孩子的問題從父母身上找答案

在一次繪畫課上,老師拋出了一個案例,一位9歲孩子的媽媽前來求助,說自己女兒注意力不集中,不願做作業。老師讓女孩畫了一幅家庭互動圖,一看圖就明白了問題根源。爸爸和媽媽在家時分別抱着手機,女孩雖然手捧着一本書但怎麼讀得下去呢。老師說,他當即讓孩子把媽媽叫來,解決問題只能從家長入手。

我哥每次從外地回老家,常常抱着手機要麼打電話要麼看球賽、下象棋,我提醒幾次不管用,有一次我三歲的小侄兒也拿起手機來有模有樣地對着手機屏幕點點點,我哥才慌了,急忙放下手機去陪伴孩子閱讀玩耍。

孩子不僅會吸收父母做事的樣子,還會無意間認同父母對自己的看法。

前面與孩子的聊天中,孩子說我常嘮叨的方面是作業。我反思正因爲我的嘮叨,孩子的作業一直安排得不是太好,有父母在努力替他承擔,他如何能形成自我負責的態度呢?

百萬暢銷書作者尹建莉老師說,嘮叨是隨口而出的、不斷重複的、總給人帶來負面情緒的話語,嘮叨家長扮演的都是監工或碎嘴婆婆的角色,嘮叨的背後是對孩子的不信任,嘮叨的人總以爲別人需要他這幾句,其實只是自己的需要。

我越是急於希望孩子形成合理安排作業的習慣,這個習慣就越是難以養成,因爲我向孩子傳達的是:他不行,需要媽媽幫忙、提醒才能做到。

在教育孩子上有一個很有名的小故事,母螃蟹看到兒子走路後說:你怎麼老是橫着走啊,爲什麼不能直着走,然後小螃蟹很委屈的說:媽媽,我是跟着你走的啊。母蟹影響了孩子的人生卻不自知,反而在怪罪孩子沒有走好,我們何嘗不是那隻母蟹呢!

如果覺得孩子不理想, 先看看你自己什麼樣。

你的樣子,就是孩子的未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