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順子和“振興”

人類的語言雖然有區別,但其實在詞意上都是通的,這也就是早年間的“外語學院”叫“同文館”的原因。當年的翻譯也並不叫翻譯,而是稱“通譯”,意思都是相“通”的,不需要翻轉,只需要在兩種語言間搭個橋,讓意思過來就成。所以,語言雖然有很多種,但人類要表達的東西,在各種語言中都有,並無例外。



振興二字,只要智商沒有缺陷,看一眼就知道意思,很直白的兩個字。百度的釋義是“大力發展,使興盛起來”。意思很簡單,但看了這個註釋,您有感覺嗎?

詞義很好,很響亮,說起來帶勁兒,態度也鮮明。這兩個漢字,“振”是動詞,“興”是形容詞。動詞表達要“幹”,大力幹,形容詞表達“目標”,要興盛起來、興旺起來。這個詞在實際應用過程中,“興”的使用效果(我說的不是語法,是效果(在悄悄地變化,從表達“目標”變成了表達“結果”——換句話說,一喊“振興”,就“興”了,就已經春天了,就是“結果”了。雖然在客觀上誰也不承認是這麼回事,但主觀上其實就在這個圈子裏,繞着,轉着。

可以從另外一種語言試着去解剖一下“振興”這個詞。振興的英文對應詞是revitalization,這個詞很長,它的根是vital,那vital是什麼意思呢?





上圖分別是百度、英英大辭典和必應的註釋,提煉一下,就是這個詞說到底是和“生死”有關,這個形容詞後面修飾的那個事,是生死攸關的大事,搞不定,就是個死。Vital暗示的就是這個事只有一次機會,失敗就是結束,所以非常重要。

好了,英文既然是人類語言,所以詞彙也是留有退路的,既然宗教中都有起死回生的故事,那麼難道還能被一個詞難倒?re這個英語前綴是具有一種神奇的力量的,一re,就等於再來一次,revitalize(動詞)、revitalization(名詞)的奧祕就是在vital前面re一下,這一re,死了的就又活了過來。




這個詞很形象,在老舍的話劇《茶館》第一幕落幕前,有句大太監龐總管的臺詞。龐總管來相親,人販子劉麻子把康順子領了來,康順子一看龐太監猙獰的面孔一下子昏了過去,龐總管以爲人死了,大叫“死的我可不要”,這時劉麻子端起茶碗,含了一口殘茶,對着康順子臉上一噴,頓時康順子一個激靈醒了過來,此刻龐總管的臉上洋溢着恐怖的笑,隨着燈光暗去,大幕落下,臺上響起他扭曲嗓音中的臺詞:“她又活了!”



我沒有校對劇本英文版,但我猜如果按照按照莎翁腔調翻,這句話應該離不開revitalized。

“愛”這個詞是好詞。再好的詞,老掛嘴邊兒上,心裏又不真心實意,說多了不但讓人膩歪,還招討厭。振興這倆字,如果十年如一日地喊,難倒這十年裏是一直跟康順子似的躺地上背過氣去一直沒醒過來嗎?這就很讓人好奇。十年前就是這倆字兒掛嘴邊上,現在還振,就非常懷疑本來含嘴裏準備噴康順子臉上的那口茶是不是您自己給嚥下去了?咽就嚥了吧,也可以理解,喊了十來年,渴了,先潤潤嗓子吧。

振興也分真假,真振的話,直接去取AEDS來,先除顫,然後舌下含服速效救心丸,再然後該支架支架,該幹麻幹麻。人都不剩幾口氣了,還在撰寫從小做起,強身健體的計劃,大聲朗誦,倒地下的康順子聽得見嗎?您真想re還是假想re啊?

英文裏雖然有revitalization一詞,但使用極少見,甚至罕見。真正re,只有一次機會,這是vital決定的,生命攸關的事,不可能反反覆覆死而復生,所以revitalization的使用很謹慎。我對一切生命和有生命力的事物都是心懷崇敬的,對有誠意的事情也是充滿景仰的。但一個行業,如果把“振興”倆字兒變成口頭語兒掛嘴邊兒,就讓人覺得不嚴肅了。中文浩瀚,下下功夫,選選新詞兒,或許康順子也能早點兒緩過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