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身成長》:思維模式的改變決定了行爲模式

文/葉小禾

鼓足勇氣報名參加了讀書會,期間擔心自己完不成一週讀一本書的任務,會被抱出讀書羣,猶豫不決,思慮再三後,決定一搏,看看自己能堅持多久。

《終身成長》是共讀的第一本書,我在很短的時間內,讀完了這本書,卻讓我受益匪淺,忍不住把這本書推薦給了朋友們,希望書中的精華能帶給大家不同的感受。

本書的作者卡羅爾是一位人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發展心理學領域內傑出的學者。曾任哥倫比亞大學威廉·蘭斯福德心理學教授,現任斯坦福大學路易斯和弗吉尼亞·伊頓心理學教授,也是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卡羅爾把思維模式分爲固定型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思維模式,在研究中,她發現不同的思維模式,決定了人們在行爲上的巨大差異。

顧名思義,固定型思維模式只能把事情變得更糟,而成長型思維模式可以讓事情變得越來越好。

書中講到,有一次,因爲被編輯拒稿,當時心情非常低落,有一種挫敗感,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寫作這塊料,心裏有點想放棄了,這種情況就是典型的固定型思維模式。

當時在卡羅爾的引導下,學習用成長型思維模式來進行分析,從編輯的角度來審覈文章,試着理解編輯的據實而論,毫不留情地指出了真相。

想明白了,沉下心來,認真的修改自己的文章,找出期中的不足,努力寫好文章,對自己來說,何嘗不是一種提高呢?

這種情況我也有過,讀了《終身成長》,用成長型思維模式來看待這件事,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邊讀邊思考,自己在孩子教育的問題上,有許多地方也是需要改變的,經常會聽到家長誇孩子聰明,是個小天才。

殊不知,這正是固定型思維模式的案例,它傳遞給孩子的思想是不需要努力,只要自己聰明,就可以成才,錯誤的思維模式決定了錯誤的行動。

古時有方仲永,五歲的時候,從未上過學的他,卻突然寫了一首四句詩,鄉鄰們都驚爲天才,他的父親更是沾沾自喜,整天帶着他到處招搖。

當方仲永長到十二歲時,卻什麼都寫不出來了,這又是一個典型的固定型思維模式的父親對孩子的影響。

同樣,思維模式也可以體現在兩性關係方面。

前幾天看到一則新聞,一位三十多歲的男性苦苦追求一位女孩,對女孩是

死追爛纏。

當他遇見女孩已經有了心儀的男友時,叫囂着要跳河,在女孩的刺激下,最後,他真的跳了下去。

如果男孩能夠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用成長型思維模式來處理這件事件,多理解一下別人的感受,多爲對方考慮,也許,悲劇就不會發生了。

卡羅爾列舉了大量的事例來論證思維模式,不僅在孩子的教育、戀人的相處方面,而且也適用於婚姻中的夫妻之道、公司老闆與員工相處等等方面,

一本書如果能夠觸動你,帶給你一些感動,一些思考,那麼它就是一本好書,只不過同樣一本書,每個人讀來,感受不同,收穫也不一樣。

改變思維模式,堅持用成長型思維模式思考問題,不僅自己受益,也可以感染身邊人,受益大衆。

如果大家都能夠用這種思維模式看待問題,解決問題,那麼呈現在大家面前的是一種努力、積極向上的和諧景象。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