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知否》古代的媳婦有多難做?

01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部電視劇在細節上很考究。看似平淡的細節中暗流涌動。

劇中有盛淑蘭與孫秀才之母、盛明蘭與小秦氏(顧庭燁繼母)、盛華蘭與袁母、盛墨蘭與樑母的婆媳較量讓衆多女性觀衆不得不感嘆媳婦的艱難。

明蘭嫁入侯府的第一天,便被婆婆小秦氏和嬸嬸們強塞妾室進門,明蘭只好以跪家祠作爲拒絕。

於是明蘭的丈夫顧庭燁決定分家,搬到皇帝賞的澄園裏住。然而婆媳關係,卻是惹不起也躲不起。先是婆婆小秦氏和幾個嬸嬸硬塞了一些表面上是僕從實則是侯府的耳目過來。

而後小秦氏三天兩頭便要找藉口過來擺婆婆譜教訓明蘭。

觀衆們看看牙癢癢,你這還不是正宗的婆婆呢,譜兒就擺那麼大了。這要是親生的婆婆,那不得爲難死兒媳了?倘若丈夫再迂腐一些?穿越妹子們還用活嗎?

02

在傳統的家庭人際關係裏,婆媳關係可能是古代社會中最難相處而又無法避開的一種家庭 人際關係。

這樣在古代以“孝”至上的社會裏,男子(兒子)必須毫無藉口地孝順母親。而古代又講究夫爲妻綱,妻子必須服從丈夫。丈夫孝母,妻子自然也必須孝婆婆。

而母子的地位不平等,夫妻的地位不平等,使得妻子在家庭成員關係中處於雙重弱勢,婆婆與妻子的地位就更加不平等。婆婆對妻子掌握着生殺大權。

《女誡》《女孝經》《二十四孝》中都含有古代的婆媳相處之道,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這幾點:

首先,公婆在家庭中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不管做婆婆的說什麼,媳婦都要洗耳恭聽;婆婆的指示,媳婦都必須絕對服從,不得爭辯,更不能抗拒不遵從。媳婦如果有不合婆婆意的地方,婆婆可以責罰加身(任意打罵)。而媳婦只得忍氣吞聲,不能有怨言(因爲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婆婆怎麼打你罵你都是爲你好)。

其次,侍奉贍養公婆, 是媳婦應盡的職責。 在傳統中國,女性出嫁之後,丈夫的父母的重要性更勝過自身父母。媳婦侍奉公婆, 要像兒女侍奉父母一樣,天沒亮就要起牀,梳洗穿戴完畢,去給公婆請安問好,然後做家務。公 婆 出入走動時, 要在旁邊扶着(不管有沒有殘)。婆婆洗漱洗時要親自打好水,遞 上面巾; 一天的飲食, 儘量按照公婆的意思安排, 這些有關媳婦侍奉公婆的細則,都過於嚴 苛和絕對化, 甚至不近情理。

第三,公婆對媳婦有絕對的權利。無論公婆的想法和做法對不對,作子女的都必須服從,不得違抗。做媳婦的如果欺侮公婆那是大逆不道的,不但家法難容,國家也要加以制裁。比如《唐律·鬥訟》規定:對公婆凌罵者徵三年,毆者絞,傷者斬,過失者徙三年,傷者徙兩年半,謀殺者斬。明清時代,凡媳婦對公婆有侵犯者都按子女侵犯父母同樣懲處。而公婆對媳婦可以任意打罵,只要不致殘是不負責的,即使負責也是極輕的。

可見,在古代媳婦對婆婆只要求一味地服從。婆婆高高在上,媳婦則毫無地位可言。婆媳的地位極端不平等。

03

婆婆對兒媳就有絕對的權利,正如古代的君與臣。婆婆對兒媳有生殺大權。婆婆對兒媳的權利甚至超過了丈夫。

如果婆婆仁慈明理,媳婦在夫家過得就會比較順利。甚至開明大度的婆婆還會是媳婦的庇護傘,婆婆不許兒子休妻,兒子便只能作罷。如孟子的母親在孟子要休妻時極力勸住,孟子也只能作罷。

但如果婆婆糊塗挑剔,兒媳便只能默默受苦。甚者婆婆會施加壓力於兒子,使兒子休掉兒媳。而休掉妻子的理由可以不分皁白地冠以“不順父母”的大名。而政府也會不問青紅皁白地通通判決休妻。

古代休妻依據“”七出“”之條中“不順父母”被排在第一的位置。如何評斷兒媳順與或不順,往往以婆婆主觀體驗和看法爲依據,兒媳是沒有發言權的。

然而就算兒媳一味順從,在家庭日常生活中任勞任怨,也無法避免婆婆對自己的不滿,更爲嚴重者只能接受被休妻的悲催命運,因爲婆婆在家庭中對兒子和媳婦的關係有絕對的決定權。

比如《孔雀東南飛》中偏執頑固的焦母怎麼都看兒媳劉蘭芝不順眼,百般挑剔,並威逼焦仲卿將她休掉。焦仲卿迫於母命,無奈只得勸說蘭芝暫避孃家。

04

俗話說“多年媳婦熬成婆”,簡簡單單一個“熬”字道盡了當媳婦的辛酸。勞苦、委屈、感情,忍氣吞聲、腳踏實地地付出了很多很多!

婆媳都爲女子,在古代男權社會,實屬不易。爲何從媳婦“熬”過來的婆婆要刁難媳婦呢?

“受害者”變成了“害人者”從客觀原因看,婆媳本身無血緣關係。再加上來自於兩個有不同生活習慣、觀念、背景的家庭。這樣的兩個陌生人每天吃住生活在一起,摩擦是難免的。

從心理角度來看,同性相斥,婆婆無法忍受同媳婦相爭兒子的愛,更看不得兒子對別的女人好。

然而從最根本的來看,婆婆利用孝和在家庭中至高無上的地位對兒媳指手畫腳。因爲在經過多年的媳婦熬成婆後獲得了家長權的“婆權”。

我熬了那麼多年,纔有了今天的舒坦日子,我怎麼會輕易讓你好過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