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 “儀式感” 去溫暖孩子的人生

生活和工作可以重啓,陪伴孩子的時光卻僅有一次,沒有回頭路。

今天是“六一”兒童節,和往常不一樣的是,今天是兩個孩子第一次一起過專屬自己的節日。姐姐七歲,伶牙俐齒,弟弟未滿一歲,尚哼哼呀呀,未會言語。

早早就安排今天請了一天假陪孩子們過節,約上了女兒幼兒園時的好朋友搞個家庭聚會,一大早看着孩子興奮的樣子,就知道她是多麼期待這一天的到來。

從今年的兒童節開始,沒有極特別的事情,“六一”這一天都將陪孩子們一起過節,這是我作爲一位父親在心裏鄭重地決定下來的事兒。給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固定一個充滿童趣和快樂的儀式,立文爲證。

孩子的誕生,讓家裏多了一些新的儀式(以下不分順序),也多了許許多多對未來新的憧憬和發自內心的愉悅。

^_^   家人的生日(敬畏生命,分享快樂)

^_^   兒童節(保持不泯的童心,此時要有禮物)

^_^   結婚紀念日(借用《北京遇上西雅圖》的一句話,讓孩子知道真愛的樣子。“他也許不會帶我去坐遊艇吃法餐,但是他可以每天早晨都爲我跑幾條街去買我最愛吃的豆漿油條”)

^_^   新年(包餃子、做煎堆),聖誕節(門上掛的襪子裏要放滿“來自聖誕老人”的禮物)

^_^   入園/入學,畢業(告別過去,用期待的心情開始新的學習生活)

^_^   學校內外獲得獎勵、表彰,完成計劃或目標(在孩子的房間裏貼上大拇指和約定的獎勵@女兒目前最想得到的獎勵依然是和我們睡在一起的天數)

其實除了以上的這些固定儀式外,大到參加婚喪嫁娶,小到日常的問候,只要是精神性的、通過這些“儀式感”能給孩子們的心裏灑入莊嚴感、尊重、責任、榮耀和安慰的陽光,就都是非常有意義的。

在我的家庭生活中,還有以下這些平平常常的小“儀式”,和大家分享一下。

('') 臨睡前和孩子一起閱讀課外讀物,聊聊白天校園裏的事兒,故事讀完了,孩子就知道該睡覺了。然後相互道聲:“我愛你,晚安,寶貝” “我也愛你們,晚安,爸爸媽媽”。

('') 週末一起做飯菜,用漂亮的餐具裝好,時間允許的話一起用手機或IPAD把食物拍得精緻些。我們約定吃飯時不看電視,不哼歌,不玩遊戲。吃完飯,收拾好碗筷,擦乾淨餐桌,把座椅收回原位。

('') 穿上漂亮的衣服去聽音樂會或參加活動。

('') 過年一起打掃衛生,包北方的餃子,製作中山的煎堆,貼春聯,放煙花(收拾放完的煙花放到垃圾桶裏),讓孩子感受到年的“儀式感”不僅僅是吃一頓大魚大肉,看一場聯歡晚會。

('') 趁着孩子祈禱(家中設有神位,用於祈求安康)問問孩子許了什麼願望。女兒說她今年最大心願是想學畫畫,就想辦法找到了附近的畫室,支持和鼓勵她去實現她的願望。

('') 開學新書本發下來後,一起套上保護書皮(我小時候用漂亮的掛曆紙包書皮,現在學校已經統一用透明書皮了),貼上班級和自己的名字,然後分類工整地放入書包裏。

('') 把孩子的第一次剪掉的頭髮,每一次生日,得到的每一次獎勵都編成家庭相冊(從2013年我開始用寫書的方式來記錄孩子成長的每一個瞬間,便於保管翻閱),把一些重要的獎狀裝裱在家裏最醒目的牆上。

('') 每一年一家人外出旅遊,讓孩子感受到旅途中即便有時會辛苦,一家人在一起永遠是最快樂的。

('') 出差或到外面旅遊給家人或朋友帶禮物。分享美好的東西,也是愛的一種表現。

生活中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兒其實對於孩子來說,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這些小小的“儀式感”和來自父母創造的溫馨,孩子開始慢慢懂得樹立目標,懂得生活,享受生活的美好。

孩子知道自己生長在一個穩定的家,有十分善愛自己的父母。同時孩子也能理解到父母對規則約束的遵守、感受到安全感以及被尊重的自我認同感。

我們常常用 “好好珍惜現在” “陪伴好孩子” 等等來勉勵自己。那就做一些孩子長大後想起來都會記憶猶新的 “儀式” 吧,這些一定會陪着孩子一輩子,溫暖他/她們的人生。

「そういった「小確幸」のない人生なんて、かすかすの砂漠のようなものにすぎない」。

如果沒有那種小確幸,人生只不過是乾巴巴的沙漠而已。              ------村上春樹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