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linx zynq-7000系列FPGA移植Linux操作系統詳細教程

 

Xilinx zynq-7000系列FPGA移植Linux操作系統詳細教程

一:前言

最近手上壓了一塊米聯客的Miz7035,一塊xilinx zynq-7000系列的開發板,想着正好學習一下linux在ARM9上的移植,網上基本都是ZC702、zed的教程,這對於買了非標準板的人來說就不太友好,很多文件都不知道是怎麼生成的。本着學習加分享的心態,把這兩天移植linux的過程寫下來,儘可能詳細。驅動和系統移植不是我的專長,很多地方我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寫得不對的地方歡迎指正。

二:前期準備 

1、一臺安裝好linux系統的主機,我安裝的是centos7.2.

2、一塊zynq-7000系列的FPGA開發板,我手上的是米聯客miz7035,其他zynq系列一樣通用。

3、vivado開發環境,我安裝的2018.2版本

4、u-boot,device-tree,kernel下載。地址分別是:https://github.com/Xilinx/u-boot-xlnx (u-boot)、https://github.com/Xilinx/linux-xlnx(kernel)、https://github.com/Xilinx/device-tree-xlnx(device-tree)。

5、根文件系統,這裏我裂牆推薦Debian,Debian這個Linux系統,底層非常穩定,內核和內存的佔用都非常小,下載地址:https://pan.baidu.com/s/1eHmjGd-dTtgnITjG2D3CYA

三:操作步驟

1.設置交叉編譯環境

因爲最終運行在arm9上,所以uboot、內核,文件系統編譯都需要用arm-linux交叉編譯工具,zynq2000使用的是arm-linux-gnueabihf,交叉編譯工具可以從網上單獨下載,也可直接使用vivado自帶的交叉編譯工具。使用方法也很簡單

source /opt/Xilinx/SDK/2018.2/settings64.sh

或者

gedit /opt/Xilinx/SDK/2018.2/.settings64-SDK_Core_Tools.sh

將該文件中的內容全部複製到bashrc,更新環境變量,這樣在新的終端中打開,環境變量也不會消失。

 

2.u-boot編譯

進入u-boot文件夾,

make distclean  //清除配置文件和編譯中間結果
make CROSS_COMPILE=arm-linux-gnueabihf- zynq_mz7x_defconfig //重新配置,生成makefile,具體板子不一樣,在U-Boot/configs文件夾下
make CROSS_COMPILE=arm-linux-gnueabihf- tools  //編譯開發所需要的工具
make CROSS_COMPILE=arm-linux-gnueabihf-  //編譯,完成後生成一個elf文件u-boot,uboot.bin,u-boot.srec等文件

最後把編譯生成的u-boot後綴改成.elf,連同u-boot.img和spl/boot.bin,一共三個文件拷貝出來。

 

3.kernel內核編譯

export PATH=${YOUR_UBOOT_DIR}/tools:$PATH  //編譯內核如果要生成uImage,則需要用到mkimage工具,該工具在u-boot/tools下有提供
make distclean //清除配置文件和編譯中間結果
make ARCH=arm CROSS_COMPILE=arm-linux-gnueabihf- xilinx_mz7x_defconfig  //重新配置,生成makefile 
make ARCH=arm CROSS_COMPILE=arm-linux-gnueabihf- prepare scripts  //編譯開發所需要的工具
make ARCH=arm CROSS_COMPILE=arm-linux-gnueabihf- UIMAGE_LOADADDR=0x8000 uImage  //編譯內核,且生成uImage

 最後把{KERNEL_DIR}/arch/arm/boot/zImage,{KERNEL_DIR}/arch/arm/boot/uImage拷貝出來。

    # zImage  - compressed kernel image
    # uImage  - zImage plus U-Boot header
uImage是在zImage之前加上一個長度爲0x40的“頭”,說明這個映像文件的類型、加載位置、生成時間、大小等信息。換句話說,如果直接從uImage的0x40位置開始執行,zImage和uImage沒有任何區別。

 

4、設備樹編譯

 經過內核編譯,在kernel文件夾下script/dtc中有編譯好的設備樹編譯工具

cd kernel/scripts/dtc
./dtc -I dts -O dtb -o devicetree.dtb /FPGA工程目錄/SDK目錄/device_tree_bsp_0/system-top.dts //dts爲sdx工程中生成,編譯後在當前目錄下生成一個名爲devicetree.dtb)。

 

5. 編譯並安裝內核模塊,更新文件系統

本文提供的rootfs是已經編譯好的,如果想要重新編譯或者更新文件系統,可以下載後解壓,然後執行以下步驟

cd your_downlood_kernel_dir //打開編譯好的內核文件夾
make ARCH=arm CROSS_COMPILE=arm-linux-gnueabihf- modules //編譯內核模塊,
make ARCH=arm CROSS_COMPILE=arm-linux-gnueabihf- modules_install INSTALL_MOD_PATH=../rootfs  // 在上一步打開的終端中,重新安裝內核模塊,安裝路徑爲解壓出來的rootfs路徑
tar -cvzf rootfs.tar.gz rootfs。//將安裝好內核模塊的根文件系統重新壓縮

 

6.生成啓動鏡像文件

製作啓動鏡像需要用到三個文件:fsbl.elf、system.bit和第二步生成的u-boot.elf。

打開SDK工具,生成fsbl的方法網上很多,自己查閱,不贅述了,這裏只介紹如何製作boot image

在fsbl工程目錄上右鍵選擇Create Boot Image

加入u-boot.elf的路徑,然後Create Image,就會在指定的輸出路徑上生成BOOT.bin

 

7.設置UBOOT環境變量

新建一個uEnv.txt,輸入內容:

optargs=console=tty0 consoleblank=0 vt.global_cursor_default=0

這部分不是很懂,有清楚的請留言。

 

8.製作SD卡

找一張SD卡,通過系統自帶的磁盤工具,首先格式化。然後創建兩個分區,一個100M FAT格式,命名爲UBOOT,剩餘的8G ext4格式,命名爲rootfs。如圖所示:

將步驟6、7、4、3生成的BOOT.bin、uEnv.txt、devicetree.dtb、uImage拷貝到UBOOT分區下

將步驟5生成的rootfs.tar.gz解壓到rootfs分區下。

 

四:實驗結果

 

五、結束語

至此,debian在zynq上的移植全部結束,之後,我將分享如何在linux基礎上開發字符驅動,以及如何運行QT程序,並通過一個攝像頭採集的例子作爲具體應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