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48小時(下):帶你品嚐最地道的市井名吃,蔥油麪、小籠包、炸豬排!

只有48小時,該以何種方式遇見一座城?如果碰巧你不想去人流如織的宏大景點,不在乎打卡多少地方,只想在走走停停中感受城市的獨特風情,體驗旅行中不經意的小確幸,那麼這裏,或許能爲你提供一點線索。

能體現一座城市特色的,除了老建築舊街道,再者就是當地的食物了。

到了上海,一開始尋覓的目標是上海本幫菜。油爆蝦、醬鴨腿、響油鱔絲、紅燒肉、醬爆豬肝,菜名早已爛熟於胸,到了飯店直接開點,大大節省了磨嘰的時間。“硬菜”雖好,然而最讓我念念不忘的卻是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的市井小吃。於是,我開始給入口的每一份蔥油麪和小籠包打分,心中盤算着,要盡己所能,在有限的時間裏,去更多心願單上的飯店,嚐嚐這兩種食物做的怎麼樣。

美食的誘惑,總能給人無限的動力,比如:早起。爲了心心念的蔥油麪,一大早就趕到人民廣場附近,廣東路575號的順德麪館。如若不是提前做功課,這家麪館還真很難邂逅,在地鐵站南京東路下車,跟着導航七拐八拐走到了一條主賣牛羊肉的街上,正懷疑的時候,看到了幾家紅底黃字招牌的小吃店,順德麪店就在其中。


進屋,點面。老闆娘說的不是普通話,比較考驗聽力,好在提前做了功課,準備好3個問題就可以順利過關了:什麼面?加什麼澆頭?and硬麪or軟面?上海面條的澆頭花樣有很多,比如大排啦,辣肉啦,素雞、薰魚、烤麩、荷包蛋等等,點了一碗麪還可以加上各種澆頭,滿足你貪婪的味蕾。硬麪還是軟面,就是你喜歡有嚼勁些的還是煮軟些的麪條,算是順德麪店的貼心服務了。

等面的空檔,好好端詳了下這個麪店,早上人不算多,桌椅都比較老舊,一共就5張桌子,有一張放在牆角是專門擱各種調料的。敞開式廚房,老闆娘和廚師可以隨時交流。

牆上貼着麪店的營業時間,週一到週五上午7點至下午2點半,週六提前半小時關門,週日休息。此時隱約嗅出了點信息:一個敢於週休的飯店,一定有仰仗的好味道。


“啪!”老闆娘一碗麪端到我面前,接下來的時間我的眼神就沒離開過這碗麪。蔥油麪上蓋了個煎蛋和大排,輕拌幾下,吃上一口面,蔥香瞬即溢滿了整個口腔,面韌有彈性,最重要的是相比其他家的蔥油麪,不覺油膩。蛋煎的也剛好,蛋黃沒有熟透,從中間捅破,有溏心流出。大排着實讓人驚豔,分量很大,質感柔嫩,早上就如此大快朵頤,確實心情大好。

這頓早餐,吃的過癮。


哦,對了,想去吃麪的朋友,友情提示您,從2月1日到2月17日順德麪店過年休息,記着點,別去撲了個空。


從麪店出來,一回頭看到旁邊緊挨着的“香酥牛肉煎包“招牌,好像有過耳聞。雖然當下我的胃已經下班了,想了想還是湊了過去。

煎包有我拳頭那麼大,包底煎得酥黃,賣相極易引起衝動。不管,買了買了,3塊5一個,熱乎乎的,小心翼翼咬上一口,結果牛肉湯汁一下呲到了嘴裏,猝不及防。味道槓槓的,包子皮外酥裏嫩,肉丸大而緊實,只是吃到最後稍稍有些膩,但總的來說對得起“香酥”二字,算是尋味路上的額外收穫。


小籠包,幾乎是每個上海人的心頭好,老字號招牌也不少,其中富春小籠雖不比南翔小籠名氣大,但其地位也非同一般。

創立於上個世紀90年代的富春小籠,至今仍堅持傳統,現包現蒸。聽說愚園路上的總店到飯點時總是人山人海,於是就去了陸家嘴上海之品商廈的分店碰碰運氣,結果發現富春小籠和其他衆快餐品牌分佈在一個美食大區裏,全然沒有老字號的氣派,不免有些擔憂菜品質量。


但很快,當我夾起第一個小籠包,咬開第一個小口時,我知道,來對地方了。鮮肉小籠真不愧爲富春招牌,肉餡足,湯汁多,外皮不薄不厚很勁道,一個小籠下肚,暖暖的很舒服。

一個人的話,推薦點他們家的標配:鮮肉小籠+炸豬排。炸豬排是海派西餐的代表,而海派西餐是上海人將西餐根據自己的口味做的改良菜式,這對組合,中西碰撞,妙不可言。他家的炸豬排算是拋磚引玉了,激起了我探索上海top炸豬排的心情,怎奈時間有限,只能默默記在小本本上,下次有緣再見吧!


上海48小時,拜了個拜👋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