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的春節是怎麼過的?

對每個中國人來說,年,是最重要的時刻。年,濃縮着文化的積累和傳承,是文明的成長與演變。

今天,我們過年。在我們暢敘親情、闔家團圓的時刻,不妨把目光投向遠古和從前,看一看中華五千年曆史中形成的豐富多彩的民風民俗。

春節的由來

孔子時,魯國亦有迎春之俗,俗稱“春祭”或者“臘祭”。孔子就是因爲春祭後,沒有得到國君應分給大臣的祭肉,憤而離魯赴衛,開始了周遊列國之旅。

除夕的起源

除夕是一年的最後一天,據呂不韋編寫的《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癘之鬼”,這就是“除夕”節令的由來。

春聯的原貌

春節前夕,家家戶戶都要用桃梗刻制神荼、鬱壘像,在除夕前夜那天懸掛在門前,用來避免妖魔鬼怪的侵擾。

到後來,人們嫌刻木人麻煩,就直接在桃木上畫兩個神像,提上神荼、鬱壘的名字,於除夕下午掛在門兩旁,以壓邪驅鬼,這就是最初的桃符,也就是春聯的前身。

桃木辟邪

相關記載最早源自《左傳》,裏面記載了古人用桃木做得弓進行除災儀式。

《莊子》載:“插桃枝於戶,連灰其下。童子入而不畏,而鬼畏之。”由此可見古人對桃木的特殊信仰源自於春秋戰國時期。

如《戰國策.齊策三》說孟嘗君打算入秦時,蘇秦對他講了土偶和桃梗的寓言,勸止他,其中有土偶人語桃梗:“今子東國之桃梗也,刻削子以爲人。”可知戰國時代已有削桃木爲人的做法。

紅包壓勝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先民們便使用過一種形似銅錢的民俗用品,用以避邪或祈求吉祥。這種“銅錢”叫作“厭勝錢”,又叫“壓勝錢”或“花錢”。

在晉朝周處的《風土記》中有文字記載:新春前後,“各相與贈送,謂‘饋歲”。意思是說,在春節前後,官員之間互相贈送壓勝錢,表示彼此都平安無事,共同祝賀長了一歲。

這一“饋歲”活動在西漢時期相當盛行,一直到今天,長輩給未成家的晚輩送壓歲錢,就是古俗的遺風。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人的基本文化風貌已經形成,如今的我們在祖先的文化基礎上,繼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

悠悠五千年文明歷史,不忘過去,鑑古論今,我們的文化星火必將世代流傳。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