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過年記憶

過年在每個中國人的記憶裏,或多或少都是由一些程式化的部分組成,各個程式的感覺組合起來,也就形成了過年的感受. 我的感受也是如此. 下面這些記憶就是我對於過年的一些記憶.

一 臘月二十五開始-蒸包子

說是蒸包子,其實是包括了蒸包子、饅頭、豆包一系列麪食. 這是一年中,尤其是年根兒時家家都要做,甚至連做好幾天的重大事件. 這不是嗎,我們剛到家,老媽的包子已經上鍋了,老爸也填好了柴火準備開蒸.包子熟了,從鍋裏取到蓋板上,一家人就趁熱圍着吃. 剛出鍋的包子,那味道絕對是最棒的,以至於沒有人能抗拒. 只要包子一出鍋就開吃,所以常常把一日三餐的時間都吃的很錯亂.

二 臘月二十九-帖春聯

每年臘月二十九,家家戶戶都貼春聯. 以前貼春聯都是自家打漿糊,糨糊就是用麪粉和上水,就着火爐子熬成粘稠的糊糊,這種糊糊比較粘稠,適合把春聯沾在門框或牆壁上. 不過隨着時代的發展,現在都改成透明膠帶,比較方便了.匆匆貼好市裏房子的對聯,一家四口大包小包的趕回農村老家過年. 每年過節都有一些固定的程式是不可或缺的,少了它,年好像就過的不完整. 今年回老家過年,因此自己市裏的家簡單貼一下就好了.




三.臘月三十-上供


每年的年三十傍晚,各家各戶都要在中堂上設擺香案祭祀祖先、神靈. 例行的模式就是中央會擺設“天地君親師”的牌位,下方均勻放置幾個大碗,每碗上放置點了紅點的白饅頭若干. 在饅頭和天地君親師牌位之間,設置一個香爐,燃香祭祀. 這個香點起來,是要講求一直不斷,從臘月三十晚上點着,直到大年初一早上,不能熄滅. 這個工作十分重要,因此每年都是老爸親自來完成,所謂看香守歲就是這個意思.

【天地君親師,爲中國儒家祭祀的對象,多設一天地君親師牌位或條幅供奉於中堂。爲古代祭天地、祭祖、祭聖賢等民間祭祀的綜合,也是傳統敬天法祖、孝親順長、忠君愛國、尊師重教的價值觀念取向。

天地君親師思想發端於《國語》,形成於《荀子》,在西漢思想界和學術界頗爲流行,明朝後期以來,崇奉天地君親師更在民間廣爲流行。

祭天地源於自然崇拜,中國古代以天爲至高神,主宰一切,以地配天,化育萬物,祭天地有順服天意,感謝造化之意。祭祀君王源於君權神授觀念。由於在封建社會君王是國家的象徵,故祭祀君王也有祈求國泰民安之意。祭親也就是祭祖,由原始的祖先崇拜發展而來 。

天地君親師是傳統社會中倫理道德合法性和合理依據,由於深入人心,對民衆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各方面都產生巨大影響。】

四 大年初一-拜年

大年初一約麼5、6點鐘,各家吃完餃子就趁着天黑出來拜年. 這麼早起牀吃餃子肯定是不舒坦的,然後還要出來拜年,冷風熱氣,肚子裏肯定不舒坦,而這就是每年大年初一的感覺. 這個感覺會持續一天.

五 大年初一-上墳祭祖

大年初一一大早,拜完年,整個村子裏的族人都會集合起來,一起去祖墳祭祖.

祭祖實際要做的主要幾件事:

第一給祖先拜年;

第二給祖先燒紙送錢;

每年的祭祖,都是燃燒紙錢味道,和着燃放鞭炮的喧囂.



其實祭祖更多的是,通過這個形式,把整個家族匯聚起來,多見面、多溝通、多熟悉,通過一起做一件事的儀式,把大家團結的更緊密,這也是儒家思想的一個體現.

六 隨時-老爸老媽吵一架

老爸老媽磕磕絆絆的,一起走過了大半生,臨到老了,脾氣並沒有改變多少. 年輕時就都各有主見,有時誰也說服不了誰,那就只能通過吵架來解決,這個習慣一直沒改. 每年過節,作爲例行程序,都是要無傷大雅的上演一場,這個年纔算過完.

總結:

關於過年,我自己的體會就是,通過規定的例行程式,纔算過年. 其中每個程序都要走一遍,感受雖有不同,但缺一不可.

否則,就像炒菜沒放鹽.

朋友們,你對年的感受如何?歡迎一起討論.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