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社會更美好  ——《我不是藥神》觀後感

豆瓣評分9.0,上映第二天票房就破6億,這個2018年度評分最高的現象級華語電影打開了我國現實主義影視題材的大門——爲什麼要給《我不是藥神》這麼高的評價?我想,每一個看完它的人,心裏都有一些話想說一說。

  這部電影從一個性保健藥店的老闆這樣一個小人物開始,講述了他走私印度仿製藥“格列寧”前後的轉變以及最後因爲幫助白血病人而難逃法網的故事。故事本身很簡單,甚至還有一些俗套劇情的痕跡。但是這並影響這部電影的成功,它真正所展現的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都未曾解決的“看病貴、看病難”的社會問題,同時直擊“法律與道德”這一對矛盾的統一體,第一次將如此尖銳的社會矛盾搬到了熒幕,敢於直面他人不敢發聲的題材,讓我們看到了中國電影的未來。

  回到電影本身,“看病貴、看病難”究竟是誰的過錯,是患者、是醫院、還是政府?我想他們都沒有錯。在警察把許多買印度格列寧的病人帶到警局後,問大家程勇的去向時,所有人選擇了沉默。警察從很不理解,爲什麼要維護一個藥販子,到一個老奶奶巍巍顫顫的哭訴“我生病吃藥這些年,房子被吃沒了,家人被吃垮了。警察領導,誰家沒個病人,你能保證一輩子不生病嗎?”明白了這個所謂的藥販子的所爲,但是也無可奈何。

  我們應當看到,高昂藥價的背後不僅僅有那些爲謀取高額利潤的無良奸商,還有一些極其複雜的因素。改革開放以後,政府在醫療保障方面做出了多方的努力,但是藥價爲什麼還是降不下來?其主要的一點是我們的國家在特效藥的研製開發方面能力與西方國家相比還處於弱勢地位,所以才經常會出現進口藥“天價”的情況。此外,一個新藥的研究往往需要投入幾億甚至幾十億的資金,研究出來新藥的這些機構不是慈善機構、也不是國家機構,我們不可能寄希望於他們能不計成本的給大衆使用。所以這些“特效藥”就成爲了富人眼裏的“感冒藥”,窮人眼裏的“救命藥”。

  另一方面,程勇的轉變也成爲了本片矛盾激化的另一個點。 可以說前期的程勇確實是一個謀利的商販,可後期的他已成爲一工廠老闆,年收幾十萬,本不必去再賣藥,可老呂的死刺激了他——當他從老呂家出來的時候,看到一雙雙對世界失望的眼睛,看到黃毛一個人坐在那裏吃橘子,這或許是對他內心世界的最大的衝擊。 

    後來的程勇變了,或許是那場印度奇遇,煙霧繚繞的兩尊神像,讓他頓悟了生和死的意義。亦或許是黃毛的死給他的刺激。當他把兒子送走的決定做下後,我想他就已經完全決定爲救這些無助的白血病人而越過法律。而且他做到了,完全的倒貼式賣藥,直到被警察抓住前,他還一心希望病人能夠逃走。

    在審判時,法官問程勇還有沒有話說,程勇一開始沉默,後來說:“我犯了罪,怎麼判都應該。不過,我相信以後會越來越好的,希望這一天能早一點到吧。”明知道犯法,卻爲了救人,盡全力購買假藥,甚至低於自己購買的價格出售。這是一個人思想的轉變,也是一個人靈魂的昇華。這種觸犯法律的行爲雖然不值得提倡,但是他的這種行爲也確確實實引起了社會的關注。所以感動了那麼多人,在他送到監獄服刑的路上,那麼多的白血病人站在路兩邊爲他送行,脫下了口罩。在人羣裏,程勇看到了思慧,看到了逝去的老呂和黃毛……

《我不是藥神》是根據真實事情改編的,相比於電影,加入了很多衝突的情節,讓問題更加突出、人物形象更加立體。現實主人公陸勇在上千名病友的聯名請求下,當地政府最終將他釋放,並因爲這件事情(現實生活中,也因爲這件事情),國家更加的重視藥品的價格,通過多方的手段,因病致貧的家庭越來越少。讓我們看到了法網與道德在衝突之中的溫情與反思所在。

詩人北島曾在《生活》中寫下一字詩‘網’。這是北島在那個思潮涌動、人心躁動、現實殘酷的時代面前的吶喊。同樣,《藥神》的故事來源於現實,法律與道德——‘法網’‘情網’這兩張網無時不籠罩着我們,生活總是複雜的,現象背後總有更深刻的事實。在網友評論中有一句我覺得最能代表這部電影‘一個人憑藉自己無法完全改變這世界,但能改變一點,總歸是會好的’。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盡己所能,爲我們的國家,爲這個世界作出自己的貢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