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吃与痴

今天北京迎来了今年的最低温。大家有没有好好保暖呢。我已经把我过冬最厚的衣服都拿出来了,雪地靴、高领毛衣、过膝羽绒服、毛线帽、棉手套。只要这身行头一上,就再也没了灵动和优雅,甚至连走路带风的帅气也消失殆尽了,面对未来还有半个月才真正进入需要考验的一九到九九,一脸的不知所措。

今年说是冷的快,可家里、商场、地铁的暖气给的很足。甚至五环外的城郊暖气也够的。或许是去年人民群众对于防霾降暖的措施表达了不满,今年供暖很感人。

虽说今天已经零下8度了,可是离冬味儿,还差得远呢。我记忆里的冬天,是地上的积水结成小薄冰,走在上面吱吱地响;是一张嘴就呼出白腾腾的哈气,把眼里的道路模糊;是冻得通红的耳朵和有点村红的小脸蛋,是把冰凉凉的手交叉揣起来,或是一股脑地放入做梦猫咪的肚皮下。

这么说起来,我还真是有点喜欢冬天。

冬天是最有幸福感的季节。

这样的幸福感来源于强烈的反差,虽说酷热夏日捧一盆脆瓤西瓜也很幸福,但那种幸福是爽,春日、秋日的幸福来自于舒适的风,这种幸福是宜。只有冬日,它又凌冽、又残酷,它冷的让你想逃,想赶紧逃到那可爱的人儿的暖暖怀抱。

另一种冬日的幸福感,来自于吃。似乎食物一到冬天,就变得特别好吃,所以人也在冬天更热衷于吃这件事。我在冬天喜欢的食物,是胡同里的铜锅涮肉、街边的麻辣烫小摊,妈妈做的刚出锅的饺子。

在北京生长20多年,对涮肉是有着挺深的情结。四川重庆的辣火锅像那里人的性格泼辣豪爽,而涮肉也有着地域特征,暖而实在。热气从铜锅内滚滚腾升,羊肉不小心碰到锅壁发出滋滋声,七上八下的毛肚筋斗得恰到好处,麻酱的香伴着熟芝麻、酱豆腐、白糖、韭菜花、花生碎的讲究...还有刚出锅的烤得酥香的小烧饼和冰镇酸梅汤,绝配。

街边的小摊就像野草一样顽强而茂盛地生长着。他们集中在芍药居一带,一般以铁板烧为主,自带可移动设备三轮车。有一次我路过,恰逢城管检查,小摊们前脚还在刷酱,后脚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后来得知,他们是在买烤串的群众掩护下躲到了小区里。一边张望城管动态一边还不忘吆喝招揽,有意思极了。

而我更喜欢那种小门脸里面的麻辣烫。那种只有小时候才会有的味道最近竟出现在我家附近的小区里,远远飘香。越是天冷,就越是拥满了人,有学生,也有上班族。我常吃的“菜品”是鱼豆腐、鹌鹑蛋、海带、萝卜、素毛肚和魔芋丝。每次只吃3串就刚刚好,还留有下次再光顾的念想。今天也毫不例外,吃了三串,旁边的两个小姑娘冻得直流鼻涕却依旧吃得乐此不疲。当我好奇这麻辣小摊究竟是有怎样大的魔力时,嘴唇上的辣油还未待擦干就凝固上了,又不由得舔了一下。

说起冬天,就会想到冬至,想到冬至就会想起饺子。说是冬至不吃饺子就会冻掉耳朵,所以要把这个“耳朵”吃进肚子里。好可怕的传说。我不爱吃饭店的饺子,不仅块大,皮儿又厚又硬,而家里的饺子,小巧、又暖和又软和。妈妈常做的馅是,荤香馅、韭菜鸡蛋、猪肉白菜、芹菜等,我觉得还是猪肉白菜馅最香。一盘饺子,吃之前需要晃晃盘子以防粘锅,再配一小蝶酱油醋和蒜末,就足够吃得幸福。

最近开始尝试自己搬离父母出去住,有些体会等下次再成文分享。中国的亲子关系有时候真的是需要些距离,才会更懂感恩和珍惜。就像我回家住的这两天,顿顿好吃好招待,受到了近五年以来的最高待遇,也仿佛像回到了小时候,看到童年的自己是如何被爱包围。这份爱,需要被成年后的自己看到。

对冬天笔芯,对美食笔芯,对粑粑麻麻笔芯,对调皮的小米粒儿笔芯。这个冬天有你们很幸福。


欢迎关注个人公众号:熊小能说

有趣的故事在等你。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