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真正需要的是“逆向思維”

  一對父子間的對話。


  -------------------------

  父親問:兒子,你能推動那塊大石頭嗎?

  年幼的兒子回答說不能。

  父親說:用盡自己全部的力量,你一定可以的。再試試吧!

  兒子使盡了全身的力量,石頭一動也不動。他大哭起來,說父親欺騙他。

  父親說:兒子。爸爸就在你的身邊,爸爸就是你的力量。這樣強大的力量,你都不用,怎麼算使盡自己全部的力量呢?

  -------------------------


  記得第一次讀到這篇寓言時,爲之深深打動。孩子的目標不過是推動石頭,多簡單明確。然而他下意識地設定了一個前提——從自己出發、從現在出發、從自己現在的力量出發。這種思維,老孫不知道如何命名,姑且稱之爲“正向思維”吧。在我們這個實用主義、現實主義的社會中,孩子的這一思維,是一種腳踏實地的思維;一種頗得社會讚許的思維;也是一種思維習慣——人人可以不學自得的思維習慣。

  在“改變自己,永遠不晚”一文中,老孫提到了如下碑文:


  -------------------------

  當我小的時候,我立志要改變這個世界;

  當我逐漸長大,我發現這個想法實在是遙不可及,所以我改變原有的志向,以改變我的國家爲我的目標;

  然而等我長得更大時,我亦覺得這個志向實在太高遠了,因此我重新確定我的目標爲‘改變我的家鄉’。

  再當我無法實現時,我退而求其次,改變我的家庭。

  現在我已到日暮黃昏的年歲,我知道我應該從‘改變、調整自己’來下手。

  如果我先從‘自我’做起,或許我已成功地改變了我的家庭、我的家鄉、我的國家、甚至是整個世界。

  -------------------------


  如果將這篇碑文理解爲:我們不要多想什麼“改變世界”的志向,而是腳踏實地,從當下的自己做起,專心致志於“改變自己”。等自己改變了,說不定世界就被我成功改變了。那麼,你就是在“正向思維”——那個孩子般的思維在你身上做工。

  這一思維習慣有什麼問題嗎?當然,因爲它割裂了志向和改變自己之間的聯繫,至少讓你和你的志向失去了緊密的聯繫。如果你沒有志向、或者志向不明確、或者志向沒有明確到能夠影響你眼前的行爲和決策,那麼,你的“改變自己”又在向哪個方向改變呢?又在爲什麼而改變呢?又如何能和你的志向銜接上呢?人生是短暫的,我們沒有那麼多時間來南轅北轍。

  “正向思維”,可以這樣認爲,它的本質是讓我們從“你所知道的當下的自己”出發,來決定自己的計劃、未來、夢想。然而,人的潛力是無窮的,而人對自己的認識卻是非常有限的。這樣的計劃、未來、夢想,現實固然現實,理性固然理性,卻喚不醒沉睡中的自我,無法引燃內在的巨大潛力,讓我們根本就使不出全部的力量。

  事實上,人生真正需要的是“逆向思維”。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