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七層模型

分層思想:將複雜內容分層,簡單化處理
OSI七層模型
應用層、 表示層、會話層、傳輸層、網絡層、數據鏈路層、物理層。

-
數據發送過程
7)應用層
電腦,將用戶所輸入的數據轉化爲二進制,並傳輸給下一層(表示層)
6)表示層
將上層數據(應用層)的數據進行壓縮、加密,並傳輸給下一層(會話層)
5)會話層
負責與接收方之間建立、斷開連接會話
4)傳輸層
將上層數據(會話層)的數據前加上TCP頭部(發送方使用端口與協議),分割成段並標記打包成段,傳輸給下一層(網絡層)
3)網絡層
將上層數據(傳輸層)的數據前加上IP頭部(發送方IP和接收方IP),並在末尾加上校驗和,然後打成包並傳輸給下一層(數據鏈路層)
2)數據鏈路層
將上層數據(網絡層)的數據前加上MAC頭部(發送方MAC和接收方MAC),並在末尾加上校驗和,然後打成幀並傳輸給下一層(物理層)
注:協議分爲TCP(一般常用於跟錢有關的場合,速度慢安全)、UDP(一般常用於語音聊天等場合,速度快但不安全)

例:QQ UDP-->1234 UDP:1234
1)物理層
網卡,負責與接收方建立連接,並將上層數據轉化爲比特流,通過傳輸介質(網線、光纖)發送到接收方
注:OSI七層模型只作爲廠商參照標準,不作爲具體的工作模型

-
TCP五層模型
應用層(表示層、會話層)、傳輸層、網絡層、數據鏈路層、物理層。
發送過程:
5)應用層
將用戶輸入的數據(例如:視頻、聲音、圖形、文字等)轉化爲二進制、建立接收方的會話關係、數據進行壓縮、加密、表示,傳輸給下一層(傳輸層)
4)傳輸層
將上層傳輸(應用層)的數據前面加上發送方所使用的端口和協議,在數據前面加上校驗和打包成段,傳輸給下一層(網絡層)
3)網絡層
將上層傳輸(傳輸層)的數據前加上源IP(發送方的IP,相當於姓名)、目的IP(接收方的IP),在數據的最後加上校驗和封裝成包,傳輸給下一層(數據鏈路層)
2)數據鏈路層
將上層傳輸(網絡層)的數據在前面加上源MAC(發送方的MAC,相當於×××號)、目的MAC(接收方的MAC)、在數據的最後加上校驗和封裝成幀,傳輸給下一層(物理層)
1)物理層
將收到的數據轉化爲比特流,通過傳輸介質(比如網線)傳輸給接收方

-
接收過程:
1)物理層

將收到的比特流轉換爲二進制,交由上一層(數據鏈路層)

2)數據鏈路層

查詢MAC頭部中,目標是否爲自己,如果不是丟棄該幀,不再繼續處理;如果目的爲自己,校驗和比對,不一致時通知發送方重新傳輸數據;無問題後拆掉MAC頭部後交由上一層(網絡層)

3)網絡層

查詢IP頭部中,目標是否爲自己,如果不是自己,查詢能否到達目標,能到達時轉發包;如果到達不了丟棄該包;當目標爲自己時,拆掉IP頭部,將由上一層(傳輸層)

4)傳輸層

查看TCP頭部中所使用協議和端口告知應用層,拆掉TCP頭部,交由上一層(應用層)

5)應用層

將二進制解密、解壓縮,並將二進制轉換爲數據,並使用對應的協議和端口打開

注:網絡中,源IP與目的IP不變,源MAC與目的MAC隨之更改

-
物理層(雙絞線)
雙絞線分類:5類線、超5類線、6類線、7類線;屏蔽、非屏蔽

T568標準

1)T568A:白綠、綠、白橙、藍、白藍、橙、白棕、棕

2)T568B:白橙、橙、白綠、藍、白藍、綠、白棕、棕

-
雙連接連接方式

標準網線(直通線):兩邊都採用T568A的1-8線序或兩邊都採用T568B的1-8線序

交叉網線(交叉線):一邊採用T568A的1-8線序,另一邊T568B的1-8線序

全反線:一邊T568A的1-8線序,另一邊T568A的8-1;或一邊T568B的1-8,另一邊T568B的8-1

1)同種設備交叉線

2)不同種設備直通線

3)路由器和電腦相連算同種設備

-

物理層(光釺)

單模光纖、多模光纖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