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P/IP 模型 與 OSI 七層模型的對應關係

TCP/IP 模型與 OSI 七層模型


七層有底向上分別是: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絡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應用層。

簡化後的四層分別是:主機到網絡層(比特)、網絡層(數據幀)、傳輸層(數據包)、應用層(數據段)。

每一層對於上一層來講是透明的,上層只需要使用下層提供的接口,並不關心下層是如何實現的
這裏寫圖片描述

TCP/IP 模型:

(1)數據鏈路層

主要提供鏈路控制(同步,異步,二進制,HDLC),差錯控制(重發機制),流量控制(窗口機制)

1) MAC:媒體接入控制,主要功能是調度,把邏輯信道映射到傳輸信道,負責根據邏輯信道的瞬時源速率爲各個傳輸信道選擇適當的傳輸格式。MAC層主要有3類邏輯實體,第一類是MAC-b,負責處理廣播信道數據;第二類是MAC-c,負責處理公共信道數據;第三類是MAC-d,負責處理專用信道數據。

2)RLC:無線鏈路控制,不僅能載控制面的數據,而且也承載用戶面的數據。RLC子層有三種工作模式,分別是透明模式、非確認模式和確認模式,針對不同的業務採用不同的模式。

3)BMC:廣播/組播控制,負責控制多播/組播業務。

4)PDCP:分組數據匯聚協議,負責對IP包的報頭進行壓縮和解壓縮,以提高空中接口無線資源的利用率。

(2)網絡層

提供阻塞控制,路由選擇(靜態路由,動態路由)等

1)IP:IP協議提供不可靠、無連接的傳送服務。IP協議的主要功能有:無連接數據報傳輸、數據報路由選擇和差錯控制。IP地址是重要概念

2)ARP:地址解析協議。基本功能就是通過目標設備的IP地址,查詢目標設備的MAC地址,以保證通信的順利進行。以太網中的數據幀從一個主機到達網內的另一臺主機是根據48位的以太網地址(硬件地址)來確定接口的,而不是根據32位的IP地址。內核必須知道目的端的硬件地址才能發送數據。P2P的連接是不需要ARP的。

3)RARP:反向地址轉換協議。允許局域網的物理機器從網關服務器的 ARP 表或者緩存上請求其 IP 地址。局域網網關路由器中存有一個表以映射MAC和與其對應的 IP 地址。當設置一臺新的機器時,其 RARP 客戶機程序需要向路由器上的 RARP 服務器請求相應的 IP 地址。假設在路由表中已經設置了一個記錄,RARP 服務器將會返回 IP 地址給機器。

4)IGMP:組播協議包括組成員管理協議和組播路由協議。組成員管理協議用於管理組播組成員的加入和離開,組播路由協議負責在路由器之間交互信息來建立組播樹。IGMP屬於前者,是組播路由器用來維護組播組成員信息的協議,運行於主機和和組播路由器之間。IGMP 信息封裝在IP報文中,其IP的協議號爲2。

5)ICMP:Internet控制報文協議。用於在IP主機、路由器之間傳遞控制消息。控制消息是指網絡通不通、主機是否可達、路由是否可用等網絡本身的消息。這些控制消息雖然並不傳輸用戶數據,但是對於用戶數據的傳遞起着重要的作用。

6) BGP :邊界網關協議。處理像因特網大小的網絡和不相關路由域間的多路連接。

7)RIP:路由信息協議。是一種分佈式的基於距離矢量的路由選擇協議。

(3)傳輸層

提供分割與重組數據,按端口號尋址,連接管理差錯控制和流量控制,糾錯的功能。傳輸層要向會話層提供通信服務的可靠性,避免報文的出錯、丟失、延遲時間紊亂、重複、亂序等差錯。

1)TCP: 一種面向連接的、可靠的、基於字節流的傳輸層通信協議。

2) UDP: 用戶數據報協議,一種無連接的傳輸層協議,提供面向事務的簡單不可靠信息傳送服務。

3)RTP: 實時傳輸協議,爲數據提供了具有實時特徵的端對端傳送服務,如在組播或單播網絡服務下的交互式視頻音頻或模擬數據。

4)SCTP: 一個面向連接的流控制傳輸協議,它可以在兩個端點之間提供穩定、有序的數據傳遞服務。SCTP可以看做是TCP協議的改進,它繼承了TCP較爲完善的擁塞控制並改進TCP的一些不足:

a. SCTP是多宿主連接,而TCP是單地址連接。

b.一個TCP連接只能支持一個流,一個SCTP連接可以支持多個流。

c.SCTP有更好的安全性。

(4)應用層

1)HTTP:超文本傳輸協議,基於TCP,是用於從WWW服務器傳輸超文本到本地瀏覽器的傳輸協議。它可以使瀏覽器更加高效,使網絡傳輸減少。

2)SMTP:簡單郵件傳輸協議,是一組用於由源地址到目的地址傳送郵件的規則,由它來控制信件的中轉方式。

3)SNMP:簡單網絡管理協議,由一組網絡管理的標準組成,包含一個應用層協議、數據庫模型和一組資源對象。

4)FTP:文件傳輸協議,用於Internet上的控制文件的雙向傳輸。同時也是一個應用程序。

5)Telnet:是Internet遠程登陸服務的標準協議和主要方式。爲用戶提供了在本地計算機上完成遠程主機工作的能力。在終端使用者的電腦上使用telnet程序,用它連接到服務器。

6)SSH:安全外殼協議,爲建立在應用層和傳輸層基礎上的安全協議。SSH 是目前較可靠,專爲遠程登錄會話和其他網絡服務提供安全性的協議。

7)NFS:網絡文件系統,是FreeBSD支持的文件系統中的一種,允許網絡中的計算機之間通過TCP/IP網絡共享資源。


OSI 七層模型:

這裏寫圖片描述
  【1】物理層:主要定義物理設備標準,如網線的接口類型、光纖的接口類型、各種傳輸介質的傳輸速率等。它的主要作用是傳輸比特流(就是由1、0轉化爲電流強弱來進行傳輸,到達目的地後在轉化爲1、0,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數模轉換與模數轉換),這一層的數據叫做比特。

  【2】數據鏈路層:定義瞭如何讓格式化數據以進行傳輸,以及如何讓控制對物理介質的訪問,這一層通常還提供錯誤檢測和糾正,以確保數據的可靠傳輸。

  【3】網絡層:在位於不同地理位置的網絡中的兩個主機系統之間提供連接和路徑選擇,Internet的發展使得從世界各站點訪問信息的用戶數大大增加,而網絡層正是管理這種連接的層。

  【4】傳輸層:定義了一些傳輸數據的協議和端口號(WWW端口80等),如:TCP(傳輸控制協議,傳輸效率低,可靠性強,用於傳輸可靠性要求高,數據量大的數據),UDP(用戶數據報協議,與TCP特性恰恰相反,用於傳輸可靠性要求不高,數據量小的數據,如QQ聊天數據就是通過這種方式傳輸的), 主要是將從下層接收的數據進行分段和傳輸,到達目的地址後再進行重組,常常把這一層數據叫做段。

  【5】會話層:通過傳輸層(端口號:傳輸端口與接收端口)建立數據傳輸的通路,主要在你的系統之間發起會話或者接受會話請求(設備之間需要互相認識可以是IP也可以是MAC或者是主機名)。

  【6】表示層:可確保一個系統的應用層所發送的信息可以被另一個系統的應用層讀取。例如,PC程序與另一臺計算機進行通信,其中一臺計算機使用擴展二一十進制交換碼(EBCDIC),而另一臺則使用美國信息交換標準碼(ASCII)來表示相同的字符。如有必要,表示層會通過使用一種通格式來實現多種數據格式之間的轉換。

  【7】應用層: 是最靠近用戶的OSI層,這一層爲用戶的應用程序(例如電子郵件、文件傳輸和終端仿真)提供網絡服務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