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均衡走向演化

均衡概念是從物理學中的力學平衡概念移植過來的,它是指這樣一種結果,即各種力量在市場中達到某種勢均力敵的穩定狀態。演化概念則強調了生物遺傳學的自然選擇思想,它既包含了對某種特性的繼承,又考察了變異的出現,體現出長期和漸進的變化過程。長期以來,經濟分析主要採用兩種方法:一是牛頓經典力學方法;二是生物學常常採用的整體演進方法和歷史歸納法。由此以靜態分析爲主的新古典經濟學居於統治地位,加之由於演化思想難於形成一個系統的分析框架,以至於均衡分析被公認爲主流經濟分析的工具,演化思想雖一直佔據一席之地,卻被排除在主流經濟的大門之外。20世紀70年代開始主流經濟學的危機和以物理學、生物學及非線性混沌科學等自然科學的迅猛發展爲演化經濟理論的發展提供了契機,也爲打破新古典經濟學的均衡分析傳統奠定了方法論基礎。
    一、古典與新古典主義的均衡觀
  在古典經濟學中,均衡是一個宏觀概念,它基於經濟再生產的必要條件。斯密在《國富論》中的一箇中心思想是:經濟體系可以通過價格體系這隻“看不見的手”得到有效地協調,並實現有序的運轉,這一思想被後來的經濟理論進一步發揮得淋漓盡致。斯密通過“經濟人”假設、自由市場機制和勞動價值論構築了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範式基礎。斯密從“經濟人”這一基石性假設出發,進而提出了以“看不見的手”爲核心的自由主義經濟思想。斯密認爲,市場機制就像一隻看不見的手,通過理性經濟人的自利選擇行爲就能夠自動地調節整個社會經濟,並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從而也能夠最大限度地實現生產者的利潤目標。在古典經濟學家的視野裏,整個經濟是沿着均衡的軌道穩步發展,人們各得其所,經濟行爲人得以追求各自的最大利益。
  在新古典理論中,均衡是基於個體行爲人的滿足和與計劃相互一致的一個微觀概念。經濟學中佔支配地位的新古典範式是在假定最大化行爲的前提下,集中研究機制均衡問題。主流經濟學都提倡建立經濟體系的形式化分析,並採用均衡作爲一個核心概念,運用數學模型來表現一個封閉系統。在馬歇爾的微觀經濟體系裏,均衡觀念是貫穿始終的基本概念,並與邊際分析和連續性原理緊密聯繫在一起。人們已經意識到在物理學概念和新古典經濟理論之間存在着一些熟悉或相似的地方。例如,將新古典經濟學當作牛頓力學,這兩種理論都是基於“原子主義”的,且都藉助摩擦力和均衡概念,體現着機械論的色彩。
  新古典主義從物理學中引入了類比並運用理性機制促成了瓦爾拉斯均衡概念的形成,它認爲不同事物之間的比較就象在不完全市場中若干行爲人的博弈行爲,經濟現象的分析是建立在一般均衡分析上的精巧框架或是一個帶有約束的理性選擇統一範式的均衡系統,這意味着所有的行爲人都能在約束條件下實現最優化行爲。瓦爾拉斯一般均衡論通過藉助一個無所不能的拍賣人假設,抽象掉了所有非均衡調整過程和均衡的穩定性,從數學上嚴格論證了所有商品和要素市場能夠同時達到均衡狀態,商品及勞務價格等完全爲人們所知。在以供求均衡論爲核心的新古典理論命題和基本分析框架裏,各種交易活動視爲自我一致的領域,利潤最大化和均衡成爲其理論體系的兩個重要支柱,經濟學理論完全可以依照牛頓的經典力學方法來建立。後來,經過阿羅和德布魯等人的努力,新古典理論重新在更一般的公式化體系中得以更精緻化,這個框架就是阿羅—德布魯範式。阿羅—德布魯範式最基本的性質是其所要求經濟運行的最大協調性與在其所允許的目標和資源使用上的豐富多樣性並存,消費者不同的需求都可以通過生產者自願供給而得到滿足。在這個範式中,每個經濟行爲者只需考慮自身的偏好、利潤和價格,他們完全有能力預測所有未來的價格,即具有理性預期。對於現代經濟學家來說,阿羅—德布魯範式也成了現代經濟理論的中心結構及經濟研究的主要參照系。
    二、宏觀經濟分析中非均衡觀與均衡觀的爭論
  按照新古典主義正統的經濟理論範式,整個經濟中的總產出和就業都是由個體最優化行爲下微觀層次上的均衡狀態決定的,可見,新古典主義的諸多限制性假設大大削弱了其對現實經濟活動的解釋力。凱恩斯以非均衡分析爲起點,通過論述其有效需求原理來構造宏觀經濟理論,正是對新古典經濟學信奉的自由市場經濟及其自動出清或均衡的否定。凱恩斯及其以後的追隨者通過對新古典經濟的揚棄建立了一種新的經濟學範式基礎、理論體系和分析方法,並藉助上述範式轉換開創了宏觀總量分析方法。凱恩斯對新古典經濟學最突出的反叛,不在於它的理論,而在於它對新古典經濟學範式的衝擊。
  以薩繆爾森爲代表的新古典綜合派把新古典經濟學可接受的那部分理論與凱恩斯主義的宏觀經濟學對接起來,形成由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兩大部分組成的所謂新古典綜合學派,併成爲經濟學的主流,該學派在方法論上堅持了新古典學派的均衡分析方法:在微觀理論方面承襲了以馬歇爾的均衡價格理論和克拉克的邊際生產力論爲核心的新古典經濟學,在宏觀經濟學裏抽掉了凱恩斯關於預期的非理性和未來不確定性的主要論斷,從而將凱恩斯的非自願失業理論納入了瓦爾拉斯一般均衡分析的框架中。然而,新古典經濟學與凱恩斯主義截然不同的範式基礎使這種對接或綜合必將面臨困惑和矛盾。
  現代貨幣主義則致力於將凱恩斯式的宏觀經濟學拉回到古典主義的宏觀經濟思想上去,無論是在分析個人消費行爲還是在論證貨幣需求上,也無論是在討論失業問題還是在討論通貨膨脹時,貨幣主義者們的研究也始終遵循着正統微觀經濟的思維範式,即個體優化決策基礎上的供求均衡。
  新古典宏觀經濟學通過吸收新古典經濟學的基本假設並增添理性預期等新的假設形成其範式基礎,並以此建立了自己的宏觀經濟理論體系。該學派假設:市場能夠自動地、連續地和迅速地出清,因而是均衡的;經濟主體不但是理性的最大化追求者,而且他們對經濟變量的預期也是理性的,即經濟主體的預期不存系統性的誤差。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範式基礎完整地堅持和發展了新古典理論的範式基礎和理論體系,並且以更精確的形式表達出來,它認爲自由市場經濟能夠自動實現均衡,宏觀經濟變量與正常值的偏離是各種貨幣、技術等衝擊的結果,並最終得出了其所謂“宏觀經濟政策無效性命題”。
  後凱恩斯非主流經濟學則擯棄了新古典學派的均衡分析,關注非均衡、非市場出清和隨時間的變動特徵,強調經濟系統的動態性和力的結構,增長和動態性是其核心內容,制度和組織結構則爲資源的配置提供了基本的機制,所以對經濟擴張路徑的無規則本性的解釋成爲其分析的焦點。後凱恩斯主義的制度主義傳統特徵在於決定經濟行爲時,突出強調其居於支配的制度和文化的規則,其經濟思想模式關注一個沒有均衡的經濟學,它不再研究稀缺資源如何配置,而是研究經濟系統如何隨時間變動,並創造、生產、分配和使用來自社會的剩餘如何能夠擴大其產量。擴展的路徑是非均勻的,並可能以無法預見的方式改變經濟系統的本質。因此,經濟過程被看作是無規律的,具有循環和累積因果特徵。主流經濟學把經濟系統看作是一個封閉系統,而非主流後凱恩斯主義所處理的是一個開放和結構化的系統,它強調結構的轉換,所基於的推斷方法不是歸納或演繹而是誘發的,這種理論能夠對給定的現象分析其所強調的關係、結構、條件和機制。
  該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卡爾多所堅持的均衡理念是“最初由瓦爾拉斯所建構的一般經濟均衡,後來被我們這一時代的數理經濟學家予以發展,並且附以不斷增加的優雅、準確和邏輯精確。”[2]卡爾多對正統均衡理論描述不充分問題的關注,形成了他對均衡經濟批判的實質性基礎。他通過對三個關鍵性領域的分析,闡述了其理論的要旨:第一個領域是關於市場是如何運行的,並且其運行模式被市場出清的價格體系所排除;第二個領域是價格是如何形成的,以及競爭是如何在不完全競爭的背景下進行的;第三個領域是對遞增收益的經濟學意義的考察。[3]卡爾多還引述了建立在演化範式基礎之上的更大的馬歇爾式框架,以支持他對均衡經濟範式的批判。
  新凱恩斯主義者認爲,新古典宏觀經濟學並非關於人們實際生活世界的理論,其研究方法實質上是脫離現實世界的一種抽象理論。爲此,新凱恩斯主義和新古典宏觀經濟學針鋒相對,它通過引入粘性價格這一重要假設,認爲名義變量的波動影響實際變量,因此貨幣是非中性的。另一方面,新凱恩斯主義着重考察市場的不完善性,即把不完全競爭、不完全信息和相對價格粘性等作爲理解經濟波動的關鍵。幾乎所有新凱恩斯主義者都不贊成均衡理論,他們力圖尋找市場非均衡變動的證據,並發展了具有一致微觀基礎的一系列模型。在這些模型中,他們從不完全競爭、不完全市場、非對稱信息和異質性勞動等方面來論證市場非出清及工資和價格粘性的原因,工資調整隻是逐漸緩慢的調整。他們通過把理性預期思想和自然率假設結合進模型中,體現了名義總需求的波動是如何產生意義深刻的影響的。因此,新凱恩斯主義與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最根本的對立,就是各自堅持不同的範式基礎,在範式層次上對於自由市場機制的不同觀點。
  當然,同均衡理論一樣,非均衡經濟理論的框架仍深深植根於傳統的均衡分析,它還依賴於很多均衡分析方法,在分析經濟現象時,仍沒有跳出均衡經濟的框架之外尋找更深層次的歷史、社會、文化及體制等因素的影響。
    三、經濟演化觀的形成與發展
  演化思想的萌芽很早就已存在於經濟理論中,斯密早在《國富論》中就已經給我們提供了經濟均衡和演化的兩種理論,但當邊際主義開始致力於經濟分析的形式化分析時,其演化思想便無法納入新古典的最大化分析框架中而被人們逐漸“遺忘”掉。馬歇爾在其《經濟學原理》中也指出,經濟學的目標應當在於經濟生物學而不是經濟力學,但生物學概念更復雜,所以研究經濟分析對力學上的類比性給予較大的重視,並常使用均衡這個名詞。馬歇爾雖然強調時間、報酬遞增及時間不可逆性在經濟過程中的重要意義,但他意識到基於生物學思想構造經濟學理論的困難,所以不得不採用均衡分析框架。事實上,經濟系統和生物系統一樣,演化主要是兩種機制推動的:一個是創新機制,通過系統的創新產生多樣化;一個是選擇機制(注:選擇機制是指經濟系統的制度背景會有利於某些慣例,而不利於另一些慣例。因此,選擇將改變習慣的擴散及其個人和組織的行爲方式,所以社會經濟演化可看作是對多種制度進行選擇的過程。),即在這些多樣化中進行篩選。熊彼特在其《經濟發展理論》中提出了一種解釋經濟變遷和社會演進的分析框架,把其創新理論與達爾文的進化論聯繫起來。他認爲,人類社會的演化植根於過去的經驗傳統和習慣模式,主流經濟學是侷限於“靜態的分析不僅不能預測傳統的行事方式中的非連續變化的後果,它還既不能說明這種生產性革命的出現,也不能說明伴隨它們的現象。”[4]
  早期的制度學派從一開始就摒棄了新古典範式,用一種不同的歷史主義的範式特徵來透視制度因素的作用和影響。制度經濟的基礎包括視經濟爲一複雜的演化系統這樣一種思維方式,從而與視均衡爲正常理想狀態的理念格格不入。繆爾達爾堅持制度學派的方法論原則,認爲經濟制度是社會發展過程的一部分,在一個動態經濟社會裏,社會各因素之間存在着互爲因果的關係,經濟的發展就是在這種相互影響的變化中進行的。加爾佈雷思堅持演進和整體的方法,反對新古典的均衡概念,他採用演進概念來取代新古典的均衡概念,演進思想在其方法論中居於核心地位。凡勃倫受達爾文進化論的影響,把演化看成是經濟系統技術和制度變化的基本方法,對新古典範式進行了批判。他認爲主流經濟學沒有提供一個動態和演化的框架來分析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而是採用先驗和靜態的模式,分析的結果只能與實際現實相背離。凡勃倫的制度主義傳統是以演化和過程爲導向,強調經濟系統的動態性和結構,這些制度和組織結構提供了資源配置的基本機制。他主張經濟學應圍繞演化和變異這個核心和主題,而不是新古典經濟學中倚重的靜態和均衡的思想。在其“累積性因果”(注:累積性因果概念認爲,人的行爲是由他過去的經歷和所處的文化、宗教、環境和遺傳等多種因素決定的,這些因素具有累積性。)概念中,他認爲人類社會經濟系統的演化不僅取決於外部力量的衝擊,也取決於系統內部的演化,人類社會的演進具有強烈的歷史累積。同時,凡勃倫還相信人類社會經濟的演進又體現出不確定性和複雜性,初始條件的微小差異可能會導致迥然不同的結果。哈耶克的演化思想來源於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市場競爭中的優勝劣汰與自然選擇之間的相似性使得人們得以用進化的觀點對經濟社會現象做出解釋,並且社會的演化是自發秩序的,是通過系統自組織來進行,其自發秩序理論就是一種社會演化理論。他認爲,規則系統的演化本質上是一個不同羣體間自發競爭和選擇規則的過程,社會秩序是自然演化的結果而不是人們理性設計的結果。
  新制度經濟學雖然是在新古典分析範式內發展起來的,並承襲了新古典經濟學的核心假定、方法和工具,如理性經濟人假定、穩定偏好、均衡和最大化分析等,但是它的某些理論也在一定程度上不自覺地突破了新古典範式。諾思對制度變遷的研究,經歷了對新古典範式懷疑和修正的過程,展示了自我否定的勇氣。諾思用新古典框架解釋西方世界的興起,源於他對新古典方法論的堅定信奉;隨着他對歷史研究的深入,他發現了新古典理論在解釋重大的歷史變遷時存在着無法克服的矛盾,進而開始對新古典範式進行修正:“長期變化最爲根本的原因是個人和組織的企業家所進行的學習。爲了建設性地探討人類的學習性質,有必要廢除作爲經濟理論基礎的理性假設。”[5]最終使他背離了居於主流經濟學核心地位的自動均衡標準,走上了一條將制度變遷看作是進化的、非最優的、路徑依賴的反叛之路。
  近年來,在非主流宏觀經濟領域十分引人注目的是經濟演化理論的異軍突起。經濟演化理論起源於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該理論借用進化論概念,提出了自然選擇的經濟思想,並強調以生物進化論原理作爲經濟分析的方法論基礎。演化經濟學的假設前提是人具有有限理性,信息是連續分散的,它把經濟的演化過程看成是一個自行選擇的學習過程,注重對慣例搜尋和選擇環境的考察,側重分析結構不確定性對經濟活動的影響。演化是非線性的、遠離均衡狀態,擁有多種選擇的方向;慣例控制、複製和模仿着經濟演化的路徑和範圍。尼爾森在和溫特合作出版的《經濟變遷的演化理論》一書中,運用了其在產業經濟學方面豐富的理論和經驗知識對新古典經濟學在理論、經驗和實際的侷限性方面提出了挑戰,具體體現在他對新古典經濟學核心假定的反對,他拒絕經濟行爲人在最優化意義上的理性假定,用演化的不停止變遷代替最優化和均衡等新古典的一些核心假定,並關注學習的複雜過程和知識的代際轉換;同時尼爾森和溫特還發展了一個可選擇的用於分析企業利潤最大化行爲的理論框架,用一個演化模型代替最優化模式。
  總之,基於演化經濟理論建立起來的模型拋棄了利潤最大化假設,充分考慮了微觀個體的差異性、技術創新中技術的多樣性和創新過程的路徑依賴性,從而更好地把握了經濟系統的運行機理和演化過程,更加符合現實經濟。
    四、結語
  在自然科學中,物理學總是被認爲最符合科學標準的學科,無論是邏輯實證主義還是證僞主義,或者是庫恩的範式學說,都是以物理學作爲藍本的。經濟學也把自己極力類比成物理學:馬歇爾深受牛頓力學的影響,建立起均衡分析經濟學,它與經典力學共用的是一個範式,都廣泛認同以機械論和決定性爲硬核的思維範式。新古典主義機械地將經濟主體的行爲僅僅與過去和現在的某種激勵力量相聯繫,理性的、遵循最大化行爲的主體相互作用達到某種均衡,在均衡世界裏,所有預期必定通過發生的事情而實現。凱恩斯自稱受愛因斯坦影響,將預期和不確定性引入自己的體系之中,並主張發展一個廣義的經濟學,但仍不足以對新古典範式產生根本性的變革,相反,卻在一定程度上被長期居於統治地位的新古典主義的機械論、還原論所同化。
  經濟演化理論認爲,人類社會的演化是根據一般的行爲經驗、習慣等日常慣例進行選擇的,它們形成人類行爲選擇的價值體系。西蒙所倡導的有限理性假說,不僅成爲經濟演化理論批判新古典經濟學的重要依據,也是整個經濟演化理論的一個基石。由於新古典經濟學僅僅關心在既定的制度約束中的選擇,而忽略了人們對制度本身的選擇問題,因此,從這個意義上看,經濟均衡對於理解經濟演化沒有多大意義。基於慣例和選擇環境爲基礎的演化理論與主流經濟學的均衡體系存在着很大差異,如何把經濟演化思想和傳統經濟理論框架有機整合,用超越靜態均衡分析的眼光審視和認識社會經濟系統的演變歷程尚有許多工作要做,也孕育着某種新經濟理論框架體系的形成。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