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PF區域劃分配置實例

       隨着網絡規模日益擴大 ,網絡中的路由器數量不斷增加。當一個巨型網絡中的路由器都運行0SPF路由協議時,就會遇到如下問題:1)每臺路由器都保留着整個網絡中其他所有路由器生成的LSA,這些LSA的集合組成LSDB,路由器數量的增多會導致LSDB非常龐大,這會佔用大量的存儲空間。2)LSDB的龐大會增加運行SPF算法的複雜度,導致CPU負擔很重。3)由於LSDB很大,兩臺路由器之間達到LSDB同步會需要很長時間。

       網絡規模增大之後 ,拓撲結構發生變化的概率也增大,網絡會經常處於“動盪”之中,爲了同步這種變化,網絡中會有大量的OSPF協議報文在傳遞,降低了網絡的帶寬利用率。更糟糕的是:每一次變化都會導致網絡中所有的路由器重新進行路由計算。

       爲了減少LSA的數量,屏蔽網絡變化波及的範圍。OSPF協議通過將自治系統劃分成不同的區域(Area)來解決上述問題。區域是在邏輯上將路由器劃分爲不同的組。一般情況下每個區域的路由器數量建議不超過50臺。

       OSPF劃分區域之後,並非所有的區域都是平等的關係。 其中有一個區域是與衆不同的,它的區域號(Area ID)是O,通常被稱爲骨幹區域(Backbone Area)。由於劃分區域之後,區域之間是通過ABR(區域邊界路由器)將一個區域內的已計算出的路由封裝成Type3類的LSA發送到另一個區域之中來傳遞路由信息。需要注意的是:此時的LSA中包含的己不再是鏈路狀態信息,而是純粹的路由信息了。或者說,此時的OSPF是基於D-V算法,而不是基於鏈路狀態算法的了。這就涉及到一個很重要的問題:路由自環。因爲D-V算法無法保證消除路由自環。如果無法解決這個問題,則區域概念的提出就是失敗的。

  解決的方法是:所有ABR將本區域內的路由信息封裝成LSA後,統一的發送給一個特定的區域,再由該區域將這些信息轉發給其他區域。在這個特定區域內,每一條LSA都確切的知道生成者信息。在其他區域內所有的到區域外的路由都會發送到這個特定區域中,所以就不會產生路由自環。這個“特定區域”就是骨幹區域。由上面的分析可知:所有的區域必須和骨幹區域相連,也就是說,每一個ABR連接的區域中至少有一個是骨幹區域。而且骨幹區域自身也必須是連通的。

       下面大家一起來做一個實驗,看看在思科的路由器中,OSPF如何劃分區域,非骨幹區域如何與骨幹區域連接。

 

一、組網結構

ospf area

 

 

 

 

 

 

 

 

 

      R1路由器位於拓撲圖中心,與R2、R3、R4路由器直接互聯,R1路由器在骨幹區域area0,R2、R3、R4路由器分別屬於area2、area3、area4的ABR。

配置方法請查看原文鏈接:OSPF區域劃分配置實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