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技術評論>:成功創新者必備十種思維方式

2006年09月16日 08:29:36  來源:科技日報
新近出版的美國《技術評論》雙月刊(9月和10月號),公佈了由該雜誌評選出的本年度青年創新者獎,35名35歲以下的研究人員從衆多候選人中脫穎而出,摘得桂冠。翻開雜誌,令記者感興趣的不僅有35位獲獎者的研究介紹,而且還有雜誌主編兼發行人詹森-龐丁特地撰寫的題爲“創新必備的十種思維方式”一文。

龐丁在文章中表示,在編輯今年青年創新者的介紹和重讀去年獲獎者的文檔後,他注意到,成功創新者通常都具備有以下十種思維方式:
一、成功的創新者決不會爲失敗前景而擔憂。
2006年獲獎者、太陽微系統公司的工程師布賴恩-坎特瑞爾說:“有些曾有成功創新經歷的人,總是說自己並不懼怕繼續獲成功,但他們很可能是在撒謊。其實,人們面對的挑戰不是失敗的恐懼,而是如何讓它成爲自己前進的動力。”
二、許多創新成功者對失敗心懷感激,而這點更爲重要。
2005年的獲獎者、星馬克公司首席技術官員耶爾-馬居爾認爲,如果你在技術開發中沒有過失敗的經歷,那隻能說明,你其實還沒有將這一技術推至極致。其實,即使一項技術失敗了,你仍可以將它收藏起來用於其他目的。
三、創新者普遍認爲,“困難和問題是創新的限制性資源”。
2006年獲獎者、哈佛大學神經生物學家愛德華-波伊登表示:“如果我們真正認真地對待什麼是意識或如何存儲記憶等問題,那麼會發現,其實我們並不清楚應如何去接觸此類問題。”實際上,正是爲了獲得這些問題的答案,波伊登利用遺傳工程技術,成功地開發出了精確且可靠的神經開關係統,科學家可以利用他的成果研究大腦如何工作,爲帕金森病、失明和抑鬱症提供了治療途徑。
四、創新者要從完全不同的學科中獲得靈感。
波伊登就是將其早期在計算機科學和電子工程領域的工作彙集起來,然後應用於人類神經生物學而取得成功的。他說,人的大腦本身就是“一臺高級計算機”。
五、一個機構如果能允許第三方用其產品進行實驗,那麼就會出現欣欣向榮的創新局面。
然而,令人感到驚奇的是,碩果累累的開放社會並不爲某些商業技術人員所接受。谷歌公司研究人員、2006年獲獎者保羅?拉德馬切爾說:“直到今天,仍然沒有幾項技術是公開的。”
六、脆弱是創新的大敵,因此創新系統必須能夠廣泛應用且不易損壞。
加州大學研究人員、2006年獲獎者趙奔(音譯)表示,人們關心的是系統的適應性和長時間運行的能力。
七、真正的創新者提供給人們的正是他們所需要的,創新的目的在於爲面臨難題的人們提供解決方法。
八、創新者有時也會因人們常常忽視需求而感到不知所措。
“創新者必須解決人們實際遇到的問題,”蒂爾?阿思的創立人、2006年獲獎者約書亞?沙切特說:“但是,在很多時候,人們並非總是知道他們面前的問題。”
九、成功的創新者並不會被經濟學家的“網絡外部性”束縛住手腳。“網絡外部性”是指一個系統如傳真機對首個用戶並沒有什麼用處,在更多的用戶使用後其價值纔不斷體現出來。沙切特認爲:“理想化地講,你開發的系統對首個用戶就應該是有用的。”
十、許多創新者之所以能成爲技術人才,是因爲他們期望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哈佛-麻省衛生科學與技術部的助理教授西拉蒂特亞-森古普塔,因開發出醫治癌症患者的納米級藥物輸送工具而獲得2005年的青年創新獎,他表示:“人們可以從事十分尖端的研究,但是最終它應該有利於人類。”
我國正在大力提倡自主創新,希望龐丁總結出來的創新者的十種思維方式,能對從事創新事業的青年有志者有所啓發,同時讓更多的人瞭解創新,投身創新。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