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

这是一本很久以前读过的书,但是由于内容足够惊艳,以至于我对当时35元的书价记忆深刻。那个时候还在上学,周末待在新华书店随手翻到了这本书,一口气读了半本,实在喜欢,翻了一下书价35元,太贵了,于是只能在书店站着快速翻完。

此后多年一直念念不忘。工作后几番惦念最终还是买了回来,虽然后来没有翻阅过,但是书中想法给我当时的震撼却一直萦绕不去,一个新的观念的植入就会有佛家醍醐灌顶的顿悟之感,只觉得脑中灵光乍现,千般思绪涌现,突然间很多零散的知识点串连成线,迷雾中又多了一层清明。

这也许就是读书的乐趣,正因为如此,我总是喜欢去听那些不一样的观点,因为同样的观点只是自我的不断重复,而不一样的观点才是这个世界的另一个面目,他能带着你去到更远的地方。

今天非常感谢简书的一位朋友璞文的《论语贯通》突然让我又有这种感觉,多年以来的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刹那之间串连了起来,从心中涌现。

定位这个概念最早于1969年被杰克·特劳特发明出来用于处理企业管理的外部问题。他的核心观念是找到市场的需求弱点,确认自我的品牌优势,寻求可靠的证明,抢夺客户的心智(将品牌定位植入客户内心)。

这一概念现在已经是司空见惯了,最常发生的就是明星的人设崩塌。明星的人设就是产品的市场定位,经济公司的运作就是定位四步法,找到市场的人设需求缝隙,确认人设方向,炒作人设事件,将人设植入观众内心。但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设崩塌事件呢?是因为明星是一种特殊的产品,他不像普通产品可以无限制向定位转化,你的定位是可乐,产品不会自己变成辣条,但是明星就不行了,明星首先是人,他有自己的内在属性,如果市场定位只考虑到市场需求而没兼顾到明星自身的属性必然导致人设崩塌,说穿了,就是挂羊头卖狗肉。所以所有以人为产品的市场定位,不能盲目的追求市场需求,必须以自我属性为基点,找到与市场的切合点,自我定位越与自身属性向合,人设就越坚固。

我们每个人都会渴望成功,于是大家在过往的成功者身上找到经验去学习,其实成功是不可复制的,每个人的成功都只是他的自我特质正好契合了当时当地的社会需求。

所以,我们所要做的只是不断的向内追寻自我的特质,并根据自我特质寻求需求,使之能够契合身边的社会需求,剩下的,就交给上苍吧。

不仅是人,一本好书也有他自我的特质。那些经历历史自然淘汰留存下来的书本,除了词句优美,故事引人,也必然是有他自己一以贯之的自我气韵存在的。

我十二三岁时偏爱读《红楼梦》,经常整夜不睡就通读一遍,那一两年内从头到尾大概读了二三十遍,断断续续的单个章节读了不计其数。再后来就是各种宗教书籍,佛经、圣经、道德经,都有涉猎,偏爱佛经,很多不懂,但还是爱读,小时候一直以为我是天生具有佛教倾向,万事不喜欢强求,直到有一天听了蒋勋的《细说红楼梦》才明白,《红楼梦》看似叙述的是家庭里的日常琐事,其实他是一部佛经,整部小说讲的就是一个“空”字,所有的执着都是会被毁灭。这也许就是这本书的气韵所在。十二三岁的年纪连续一年多津泡在里面不停翻阅,怎么能够不受他的影响呢?我想,这本书被列为禁书,也许和政治无关,单从阅读来讲,他词藻优美,叙事结构宏大,情节紧凑,容易引人入胜,但是不适合少年去读,正因为书本的优秀,其内在精神感召力极其强大,会影响到读者的世界观乃至整个行为模式。

如果你相信读过的书必然会留下痕迹,那你就应该相信一本优秀的书他的精神力量一定会留下极强的痕迹。

《论语》也是这样一本书,如果《红楼梦》的内在气韵是“空”的话,《论语》的内在气韵就是“正心诚意”。这才是一本适合十二三岁青少年读的书,我自发现自己的出世心态越来越严重后,就去读论语,多年以来不得其门而入,今天突然顿悟,实在是高兴。一直遗憾自己读书的顺序反了,应该先读儒家,再读佛经,也许我的人生会不一样。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