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感與自卑感

在初中的政治課本上,有一道簡答題,關於“樹立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意義、內涵等。


上了大學,遇到的人形形色色,我的空間和朋友圈裏也充滿了各種各樣或同或異的觀點,尤其是在近期社會熱點的問題上,你很容易發現一個對手——你們觀點不一,甚至完全相反。

去年基因編輯嬰兒的新聞出來後,我實在看不過空間裏一位同學的言論,和他在評論裏辯論了幾個來回。

呵,年輕人,血氣方剛,忍不住。題外話。

一年內,我知道了什麼叫做“精日”分子,“仇國”分子,也見到了數位“憤青”和“愛國人士”。我接觸到的也大多是同齡人,驚異於各位同學/朋友/陌生人的思想竟如此不同,我上高中還有更小的時候真的以爲大家和課本上的中心思想是幾乎一致的。不知道到了社會上,彼此的“流派”是否會更雜亂,更加無法統一。但我知道《少年中國說》的現實意義了,少年人們的想法往往代表的是未來的方向,所以關注當代青年人的想法是十分必要的,說不定可以預測未來。


我還是想借《流浪地球》這部電影表達自己的觀點。我比較喜歡聽電影背景樂,談不上專業,只知道好聽不好聽,合不合耳朵,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就留意了一下劉馬二人太空行走和最後地球新徵程兩處的配樂,準備回來搜原聲碟聽。

哪想到一看評論,不少都在討論作者阿鯤有沒有抄襲,抄襲《2001太空漫遊》、《星際穿越》等科幻電影。評論裏不少人站在作者這邊,提出科幻類電影需要如何如何類型的配樂和節奏、處理手法(專業術語),所以大同小異(意思大致如此)。

筆者實在不會分析音樂抄襲的問題,但我注意到評論裏有一個詞“自卑感”。這位網友的意思就是,或許我們不應該那麼自卑,而是需要相信國人也能做出這樣優秀的配樂。

我想到近期看到的關於《流浪地球》的推送、評價等,不少都提到了豆瓣惡意刷分,部分觀衆認爲這是部十足十的爛片,部分網友評價這部電影離高端科幻片還有遙不可及的距離等等現象。

之前我也有一篇日結短記,提到了空間朋友圈裏的“兩極分化”現象。


我可能就是個普通人,總結不出多少大道理,昇華不出什麼內涵,我只是就個人的角度講,我喜歡這部電影。

而關於民族文化自信和自卑的問題,這是現在不管任何新發明新創造(國產)身上我都能看到的東西,我初識覺得氣憤、不解,爲什麼作爲一箇中國人要詆譭自己國家的產品?我們國家從“中國製造”走到“中國創造”很容易嗎?可是看得多後,我又能理解一點。就像這部電影,我看到它好的一面,但我也能意識到它的不足,它爲何被詬病。

我的空間朋友圈裏,有一位同學總是發表一些“社會正能量”的東西,有一位同學熱衷於轉發一些從twitter、ins上發表的對於國家或是社會“質疑”的東西(他欣賞國外,至少我目前看來是這樣),他們明撕暗撕過好多回,我也就當看個辯論賽。

我從他們的身上,也能看到現在網絡上一些網友的樣子,他們各抒己見。但我需要強調一點,有的喜歡給gj、zf挑毛病的人,可能不是不愛國,相反,他就像古代的言官一樣,希望通過自己的“苛刻”來改善這個社會制度。雖然我覺得做人還是需要看到一點積極向上的東西,熱衷於發表偏負面、偏陰暗言論的人,我只能祝你從生活中多找點樂子了。


筆者學工科的,專業還算和“高精尖”沾邊,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也瞭解到很多國外先進的發明,與國內目前的前沿科技進行對比。而與同學的日常交談中,就思想層次方面,也會與外國的一些流行觀點進行比較。就像我上文所說,我們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但我們也看到自己的進步,甚至我們看到外國進步就有點着急,因爲我們怕自己趕不上,“落後就要捱打”的觀念簡直深刻地烙印在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回到《流浪地球》這部影片,一些人覺得這堪稱中國重工業科幻的里程碑,另一些人覺得這隻能談得上粗糙能看,一些人覺得另一些人跪舔國外過於自卑,另一些人覺得一些人盲目自信狂妄無知。

唉……真的是出點“新玩意兒”都要吵吵好一陣。

我看得有些麻木了,覺得隨他們吵去,但今天在音樂評論下又看到了不得感慨良多。

標題不算很好,我也只是直接想到了。


筆者的觀點,也不是想什麼“思想統一”,這本該是“百花齊放”的東西,千篇一律那是思想控制。

筆者只是希望,大家或許可以多想想,多看看,思想也是需要改變的,進步的。如果不能改變,筆者就只是希望,大家少吵點架,嘿嘿。


2019.2.27

蒲澤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