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與“個性”是一個故事兩種說法

隨着企業的發展,企業中系統越來越多,從而“集成”成了一個課題。隨着人們對個性的追求越來越強烈,從而“個性化”成爲了Hot Words。其實這兩件事就是一件事——標準與元件或者說設計中的母體。


我們必須看到“萬變不離其宗”的原理。您對於一件事或者一個事務的理解,可以抽出多少共性的因素,這些共性的因素的立足點在有多少標準,這個點的顆粒化程度有多小,您就有多少可複製的空間。這個顆粒化程度越小,那麼可配置性就越高。


以信息系統的最小單元爲例,所有的系統都是由單據、審批流以及報表構成,而單據本身又將分爲表頭表體簽名三個部分構成,以及事務的起點與終點的事務要素,而每個部分在不同的行業中又有的太多的個性要素。立足於產品整體無法做出萬千的行業版出來,但可以最大化的抽出共性出來。非共性的部分通過配置進行解決就好了。審批流與報表一樣。所以現在越來越多的產品進行可配置化,將參數表與配置化的要素也變的越來越標準與通用。


個性化也是一樣的,每個標準單元進行組合就會形成萬千的個性。而作爲產品的設計者需要去思考共性的部分,通過標準的最小單元,組合成功能單元,通過不同的功能單元構建成產品。這種單元載體的標準化,現在稱爲模塊化。這種方式已經廣泛應用於各個行業,甚至連家裝行業都是,你們的電源如何走,電源盒有多少種選擇。您從萬種中進行選擇就好了。

只有標準的東西才能複製,而標準化本身就是一個反覆驗證的過程,通過更多的標準組合,進行迭代。誰具有最大程度的標準化,與標準庫,並且迭代升級,而不是重新創造,誰就可能實現“彎道超車”的機會。厚積薄發,因爲積纔有發。


萬事有宗,找到宗就好了!
勿被繁華迷了眼,而去慧眼識珠。去追尋最根本的基本的要素。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