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入五臟養生法!


1、偏嗜酸味提示肝臟問題



酸入肝,酸味對肝有滋養作用,如山西、陝西一帶菜餚多酸,緣於當地氣候乾燥,人體津液易損,適當食酸可滋養陰液。偏嗜酸味或者突然喜食酸味,則可能是肝臟出現問題的一種反映。長期偏嗜酸味或過量吃酸味食品,會導致肝失疏泄,氣機不暢。另外,因酸性澀滯、收斂,嗜酸過度會有礙胃的正常生理功能,引發脾胃問題。



喜食酸味者平時可選擇西紅杮、橘子、楊梅、石榴、檸檬、葡萄、綠蘋果、山楂等新鮮果蔬,減少醃製酸菜和醋製品的食用。




2、偏嗜苦味多爲心火內盛


 


苦入心,苦味可清心火、消暑熱。嗜食苦味往往是心火內盛的表現,多伴隨心悸、失眠、口角生瘡、舌尖紅等症狀。苦味食物雖然具有一定營養價值,但大多性質寒涼。長期偏嗜苦味不僅損傷心氣,還會加重食慾差、腹部冷痛、拉肚子等脾胃虛寒症狀。有研究表明,經常攝取苦味食物及涼茶還會引發骨關節系統疾病。



喜食苦味的人可適量選擇苦瓜、芥藍、蘆薈、苦丁、水箭草、崗梅根、玉蝴蝶等,食用苦味的蔬菜時可以先用淡鹽水浸漬片刻,將汁濾去再漂洗後食用。喝涼茶要適度,並且最好避免空腹飲用。




3、偏嗜甘味損傷脾胃




甘入脾,甘味對脾胃有滋養作用,但嗜食甘甜者往往有脾虛的問題,如江浙地區地勢低窪,氣候潮溼,人易患脾胃病,脾胃虛故多喜食甘味,在飲食口味上素有“南甜”之稱。臨牀上,脾胃病患者大多嗜甘,而這種口味偏嗜會進一步損傷脾胃,對於潰瘍病患者來說會刺激胃酸大量分泌,加重病情。另外,嗜甘還會引發齲齒、糖尿病、肥胖,增加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生風險。



建議平時可以選擇含糖量低又不失甜味的穀類、水果、蔬菜,如山藥、藕、南瓜、紅薯、玉米、豆類、枇杷、蘋果、菠蘿、獼猴桃等。平時可以用荷葉綠豆粥、水果羹、山藥煲來代替甜品。



4、偏嗜辛味耗氣



辛入肺,辛味可解錶行氣、調理氣血,如四川一帶多崇山峻嶺、易染瘴氣,當地人喜食辛辣,以疏理氣血,散發瘴氣。肺病嗜辛,往往也是生理上需要宣發肺氣以緩解症狀的一種自然選擇。長期過食辛辣可致肺氣宣發太過,氣機耗散,耗傷精神,令人疲憊。此外,無辣不歡還很容易引發胃腸道疾病及肛腸疾病。



平時菜餚裏放些新鮮的生薑、辣椒、蔥蒜、洋蔥等辛味食物作爲調味,可改善食慾,但一定要適量,以免刺激腸胃。



5、偏嗜鹹味損傷腎精



鹹入腎,適量的鹹味對腎有滋養作用。北方地區寒冷,菜品和人的口味往往偏鹹,這與鹹能補腎,化爲陽氣而禦寒,增強人體抗寒能力不無關係。腎病患者對鹹味、酸味等味道比較麻木,因此很容易口味過鹹。中醫認爲,長期偏嗜鹹味會損傷腎精,還可能引發高血壓、心臟病、哮喘、慢性腎病等。平時應有意識地減少鹽的攝入,清淡飲食,以防味蕾遲鈍,形成越吃越鹹的惡性循環。



總之,五味化生陰精,可滋養五臟,但如果偏嗜某個口味,則會破壞五臟間的相互協調而導致病變。此外還要根據自然規律的變化調節口味,如春季宜減酸增甘以養脾,夏季宜減苦增辛以養肺,秋季宜減辛增酸以養肝,冬季宜減鹹增苦以養心。




五色入五臟養生法



五色入五臟是指常吃五種顏色的食物,可以分別滋養人的五臟,具體爲:綠色養肝、紅色補心、黃色益脾、白色潤肺、黑色補腎。比如白蘿蔔、銀耳等白色食物可以潤肺;黑豆、黑木耳等黑色食物可以補腎。



“五色入五臟”理論最早出自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古人認爲,自然界的各種事物和現象,都可以通過木、火、土、金、水五行聯繫起來。所以便有了酸味、綠色入肝;苦味、紅色入心;甘味、黃色入脾;辛味、白色入肺;鹹味、黑色入腎的說法。



紅滋心——蘋果山楂抗疲勞



紅色食品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對心臟非常有益處,如紅蘋果、山楂、紅棗、西瓜、山裏紅、紅心蘿蔔、桃子等。紅色食品還可以起到減輕疲勞、抗衰老、補血、補心、祛寒等作用。


 


青養肝——多吃梅子少喝酒



如果喝酒的時候配一點青梅子,那麼青色和酸味就能對喝酒者的肝起到雙重保護的作用,從而減少酒精對肝的損害。青色食品包括綠色蔬菜和水果等,是維生素的主要來源,主要功效是清理腸胃、促進生長、排毒。



黃益脾——南瓜香蕉助排毒




像南瓜、柑橘、香蕉、黃豆、玉米等黃色食品,可以起到養脾的作用,黃色食品可以提供維生素A和D,抗氧化,促進排毒,延緩衰老。




白潤肺——蘿蔔豆腐也可貴


白色食品可以養肺,如牛奶、米麪、豆腐、冬瓜、竹筍、山藥等。我們都知道,白色的蘿蔔等可以化痰,而藕、梨、白色的肉也可以潤肺養肺,而且對預防心腦血管病、安定情緒、潤肺、促進腸蠕動都有很大的作用。




黑補腎——芝麻黑豆抗衰老


黑色是養腎的,黑色食物對於補腎、防治心腦血管疾病、抗衰老的效果是最爲明顯的。日常生活中可以多吃一點黑色的食品,如黑豆、黑芝麻、桑葚、紫菜、黑木耳、茄子等。



“五色入五臟”的認識誤區



但是,現代人對“五色入五臟”的認識存在一些誤區。自然界的果蔬五顏六色,其顏色變化既與陽光雨露有關,又和生長環境有關,甚至與現代生物科技有關,如果只簡單認爲一種顏色固定對應一種臟器,那就大錯特錯了。比如,有人認爲黃色的彩椒補脾,紅色的彩椒補心,這顯然是不科學的。還有人說紅色食物補心,那我就多吃紅辣椒,結果導致滿臉長痘、口瘡、便祕,說明這種“補”法也是錯誤的。



對“五色入五臟”的理論,我們不能機械地運用,一個簡單的方法是:把食物的“五色”與“五味”結合起來,再把食物的寒熱性質考慮進去,就能使其正確地發揮作用。比如,紅辣椒雖然色紅入心,可以振奮心的陽氣,但它性熱、味辛辣,辛入肺,所以大量食用會導致肺胃熱;綠色食物對肝膽系統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但也不能一概而論,比如苦瓜雖是綠色,但其性寒、味苦,苦入心,所以主要的功效是清心瀉火;再如大棗雖然是紅色,但其性溫、味甘,甘入脾,所以紅棗主要的作用是補脾益氣。



日常生活中,除了人人喜愛的“綠色”食物,我們還可以根據自己的體質選擇其他顏色食物:希望強壯心臟的朋友可以多吃紅葡萄、山楂;養護脾胃可以多吃黃豆、玉米;潤肺養陰可選白蘿蔔、白菜;補益腎精可選黑豆、紫菜、紫茄子等。



此外,隨季節變化,遵循天地人的自然法則,調養五色方法也不同。生長在南北地區的人體質有差別,每個人所受到的天地之間的稟賦是不一樣的。像四川、重慶等地,他們吃辣的就沒有關係,因爲他們所處的地方是潮溼之地,通過辣的東西把體內的溼氣給排出體外。



同樣,作爲北方人,如果要以四川、重慶等地的飲食結構當作自己的飲食結構的話,那一定會出問題的。因爲北方人的體質是“寒逼於外,內鬱於中”,主要是屬於內熱,必須有自己的一套飲食方式和特點,這樣才能適應自身的發展狀況。所以說南北之間的地域差異造成了飲食上的差異也不奇怪了。



“奉養有膏粱藜藿之殊”,也就是說,有吃得好還是吃得壞的情況。有的人可能生活水平好一點,有的人生活水平差一點,飲食結構不一樣,那麼所形成的體質也是不一樣的。更加上心境有憂勞和喜樂之別,天時有寒暖之不同,受病有深淺之各異,這就體現了中醫“同病異治”的精髓。



歷代養生家把順應自然作爲養生保健的重要方法。中醫學認爲,人要保持健康長壽,不但人體內的臟腑經絡、氣血陰陽要維持相對平衡,人與自然也應保持協調統一。這就是中醫學的“天人合一”、“天人相應”學說。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饒曉健工作室!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