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墨軒朗讀分享《中年》聽後感】 請君誦一曲,吾願爲您傾耳聽

自從誤打誤撞加入【談寫作|紙上電臺】的微信羣后,我每天最愉悅的時候,就是聽羣主整理的羣內大咖們的分享音頻。

我愉悅,不單只是因爲精彩的分享內容,更重要的,是我在聽音頻時,也是沐浴更衣時——這是作爲凹凸中年的我,一天中唯一凸出來的,屬於自己的獨處時光,尤其珍貴。

伴隨着氤氳的水霧,和沐浴露的馨香,寫作大咖們的諄諄教誨像天籟之音,涌入耳中,就像做了一場身心靈的Spa,每次浴後,連着五臟六腑都舒展起來,特別美好。

昨天晚上,分享音頻終於被我全部聽完了,沒有新內容,內心空蕩蕩。

我就像犯了毒癮一樣,到處翻着,想找着其他好音頻,伴我舒展。

終於皇天不負有心人,我找着了簡書有聲專題。裏面的聲音,各有特點,我終於可以安心沐浴了。

之後,我又找了徒步獨行羣主,讓他把我拉進了【談寫作|有聲讀書】羣,這樣,我以後就不用再擔心找不到好內容來傾心而聽。

真是冥冥之中的緣分,今天就遇着了主播芬蘭墨軒的朗讀分享,內容是梁實秋的文章《中年》。

芬蘭墨軒對這個作品進行了一次很棒的聲音演繹,讓我不由得想笑,想鬧,想鼓掌。

不過,讚揚的話兒都被很多人說去了,我今兒就不再湊這個熱鬧。

我就想,提點建議,咳咳,可能是意見,主播看了,如若不喜,拍我輕點。

一、關於朗讀作品的語速

芬主播說了,這次的分享,她做了非常多的準備,甚至爲此專門去學習了近代作家們的朗讀語速和習慣,爲了還原作品的時代特點,特意放慢了朗讀的語速。

我猜測,芬主播是想最大限度地還原原著,力求貼近作者當時的創作表達,但是這樣一來,我作爲一名現代的聽者,就怎麼着,都覺得有些彆扭了。

昨晚在綠洲羣裏,我與另一位聲音大咖蘇清科有過這麼一小段的交流:

我非常同意蘇大神的聲音作品是對願作品進行的二度創作的觀點。

我一直認爲,在一千個讀者的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同樣,一個好的文學作品,在一千個聲音創作者的表演中,就會有一千個不同的精神面貌。

其中最好的,就是對文章的再創作,以原文爲基石,尊古而不泥古,讓作品在新時期煥發出新的生命,甚至,長出新的枝芽,更加觸動聽者的靈魂。

所以,完全仿照原作者的語速及口吻來朗誦作品,會容易讓人產生丟失美感的錯覺,我個人認爲,完全沒有必要。

二、關於朗讀作品的情感演繹定位

朗讀名家作品時,我個人認爲,原作者的確是要尊重的。

但是,由於朗讀者需要對作品進行二度創作——既包括朗讀文稿上的重新設計,又包含朗誦時聲音的即時演繹。這時的聲音作者,就得像一位演員一樣,對原作品進行解構,找準自己的定位,按照自己的理解,把原作的精神通過自己聲音角色二次創作出來。

梁實秋的這篇《中年》,是從男性視角出發的作品,女性朗讀者讀它,是要把它當成鏡子,而不是當成真正的自己去演繹。因爲男女骨子裏的不同,硬要互串,演出真情實感,就要有極其雄厚的功力才行。

芬主播這次的分享,我個人感覺,一旦她跳出了文章,說自己的話時,主播力就開始爆棚,可是回到文章的朗誦中,我卻有了一點點用力過度的感覺。

要不然,芬主播,您把您後面點評文章的情感,分三分之一給文章的演繹,如何?

三、稍作總結

我上面的觀點,只是我一個人的看法,不能代表所有聽衆。

但是我憋在心裏難受,不吐不快。我吐出來了,好受多了,芬主播您大人不計小人過,還請不要介意。

作爲一個每天只有那麼一丟丟時間的聽者,我無法耗盡力氣去喜馬拉雅搜索那海量的資源,我就喜歡聽聽簡書裏每一位有聲人的好聲音。

不要怪我挑剔,我是真的希望,有聲的簡書,每天都能進步一點點。

我很願意一直做個好聽衆,讓大家越來越好的聲音,把我的耳朵洗得越來越通透。

祝每一位簡書有聲人,都能早日變身成大咖!

(我忘記了,簡書有聲已經有很多大咖入駐了。芬大人,下手輕拍哈,我怕痛……)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