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隨筆和說明文,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兒

關於隨筆和說明文,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兒

嗨,大家好!我是meteor,很高興今天和大家分享葉聖陶先生《文章例話》中以《癰》、《整理好了的箱子》、《朋友》和《現代建築的形式美》這幾篇文章爲案例進行的寫作分析。

通過這幾篇文章,我們來了解一下隨筆和說明文這兩種常見的文章形式。

先上思維導圖:

01

在高一剛剛開學的時候,我們的語文老師就給我們佈置了一個任務——每週寫三篇隨筆。

那是我第一次聽說“隨筆”這個名詞,不知道該怎麼寫。老師告訴我們,想到什麼就寫什麼,和寫日記差不多。

之前一直寫的都是套路化作文的我,突然不知道該如何下筆,只能從每天的日常瑣事入手。後來慢慢擴展到由小事引發的感悟,再到對一些人和事的思考,有時甚至還會去思考如何拯救人類和地球……

漸漸地,開始愛上隨筆這種文體形式。它不像記敘文那樣,必須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和豐滿的人物形象;不像議論文那樣,必須有論點論據和論證,邏輯嚴密,滴水不漏;也不像人物傳記,必須羅列清楚人物的一言一行,少一項都不行。

它是散文的一個分支,但同時也包含了記敘文、議論文、傳記、說明文等多種形式。篇幅沒有太大要求,可短可長,類似於我們寫的日記。

它繼承了散文的特點——形散神不散,但可記敘可議論可抒情的特點,又讓它增加了不少可讀性,拉進了和讀者的距離。

如果把記敘文、議論文和人物傳記等比作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佳餚,那麼隨筆則更像是“集各種美味於一體”的大雜燴。

02

葉聖陶先生在《文章例話》裏說道:“隨筆的唯一條件在於‘新鮮的意趣’。你得到一點感想,你覺着這點感想很有意趣,而且別人沒有說過,於是把它寫出來。讀者對於這方面或者沒有想到過,或者只是浮泛地想到過,不曾有過深入的體察,見了你的隨筆,於是感到濃厚的興味。可見作者的動手寫隨筆,讀者的樂於讀隨筆,都爲着新鮮的意趣。”

以郭沫若先生的《癰》爲例,文章從作者生病長癰,然後又痊癒這一小事入手,詳細描寫了與“癰”鬥爭的經過。一語雙關,間接抒發了當時對中華民族抗日的必勝信心和堅定信念。

隨筆和其他文體的一個很大區別,就在於它更加着眼於生活中的小事,無論是多麼細枝末節的東西,無論你的想法多麼天馬行空,都可以頭腦風暴一下。比如由蛋炒飯聯想到媽媽的味道和母親的艱辛,體會她的不易,也可以聯想到好吃的家常菜,闡述一些家常菜的做法,還可以兩者都寫。

03

世界那麼大,隨筆那麼多,如何才能讓我們自己寫的隨筆在衆多隨筆中閃閃發亮呢?

1.文章要有真情實感

王國維說過:“以我觀物,物皆着我之色彩。”

相信大多數人上學時期寫作文都免不了撒謊,有時甚至是胡編亂造。如果我們寫的事情自己沒有親身經歷過,僅僅依靠想象和道聽途說,抒發的情感又如何能讓人感覺真誠,從而讓人產生共鳴?

我們不妨來閱讀一下巴金先生《朋友》裏的一些片段:

“我的生活曾是悲苦的,黑暗的。然而朋友們把多量的同情,多量的愛,多量的歡樂,多量的眼淚都分給了我,這些東西都是生存所必需的。這些不要報答的慷慨的施與,使我的生活裏也有了溫暖,有了幸福。我默默地接受了它們。我並不曾說過一句感激的話,我也沒有做過一件報答的行爲。但是朋友們卻不把自私的形容詞加到我的身上。對於我,他們是太大量了。”

“一個朋友說過:‘我若是燈,我就要用我的光明來照徹黑暗。’

我不配做一盞明燈。那麼就讓我來做一塊木柴罷。我願意把我從太陽那裏受到的熱發散出來,我屬意把自己燒得粉身碎骨來給這人間一點溫暖。”

從這幾段文字中,能感受到巴金先生對友情的重視和對朋友們一路相助的感激,你會發現在文章裏這樣的感情抒發非常流暢自然,並不會讓人覺得虛假和空洞。

巴金先生的文字,總是讓人感覺到非常的真誠,因爲他筆下所描寫的事情,所抒發的感情,全部都是從真實世界裏提煉出來的,都是在他和朋友相處的過程中記錄下來的。這樣的隨筆,才能讓讀者產生情感共鳴,纔有讀下去的慾望。

2.場景要具體

再來品味一段《朋友》裏的文字:

“每一個朋友,不管他自己的生活是怎樣困苦簡單,也要慷慨地分一些東西給我,雖然明明知道我不能夠給他一點報答。有些朋友,甚至他們的名字我以前還不知道,他們卻也關心到我的健康,處處打聽我的病況,直到他們看見了我的被日光曬黑的臉和手膀,他們才放心地微笑了。這種情形確實值得人流淚。”

這樣的場景是不是非常眼熟?當我們身處人生低谷時,總會有那麼幾個朋友不離不棄,在一旁鼓勵和幫助我們。也會有一些許久不聯繫的朋友,聽說了你的不幸,也會專門來看望你、關心你。

具體的場景更容易讓讀者有代入感,從而產生情感共鳴。

想想韓劇裏的男主,哪個不是又帥又多金?愛看韓劇的女生常常會把自己代入到劇中,以此來滿足自己對愛情的小期待。

3.環境描寫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單純敘事的文章總會讓人感覺乾巴巴的,而場景化的環境描寫能讓文章增色不少。

“他傍晚從辦事的地方回家,見馬路上逃難的情形較前幾日更厲害了,滿載着鋪蓋箱子的黃包車、汽車、搬場車,銜頭接尾地齊向租界方面跑,人行道上一羣一羣地立着看的人,有的在交頭接耳談着什麼,神情慌張得很。”

這是《整理好了的箱子》中的片段,沒有激烈的衝突,沒有人物對話,僅僅依靠環境描寫,就讓人感受到了日軍兵臨城下時,上海瀰漫的緊張氣氛。

想要寫好隨筆,除了以上幾點,還要勤寫勤練,多讀書,增加輸入,增強對生活的感知力。正如葉聖陶先生所說“隨筆的材料取自實際生活,只要不是糊里糊塗過生活的人,生活延長下去,材料也源源不絕。”

練好隨筆,其他類型的文章也不成問題。

04

接下來再和大家簡單聊聊說明文。

說起說明文,你想起的是什麼?是一個個準確的數字,還是各種複雜的專業術語?

說明文介紹的是某個具體或者抽象的事物,講明白一些內心所發現、所理解的道理。以《現代建築的形式美》爲例,文章逐層介紹了建築的風格、材質以及不同建築帶給人的感覺。看完文章以後,讓人對現代建築有了一定的瞭解,這就是一篇好的說明文。

說明文的專業性比較強,讀起來也比較枯燥,但實際上,說明文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上學時期的教科書、某種產品的說明書,都屬於說明文的範疇。

說明文的專業性也決定了它的讀者範圍較小,但一篇好的說明文給人帶來的啓發也是非常大的。

如何判斷一篇文章是否是好的說明文呢?

“說明文的好壞在乎所發見、所理解的道理準確不準確。發見得準確,理解得準確,寫下來的就是好的說明文,除非文字上有什麼毛病。如果所發見的是空想,所理解的是誤會,即使文字上一無毛病,也不能認爲好的說明文。怎樣才能使所發見、所理解的道理完全準確呢?這要靠平時修養、鍛鍊,是整個生活上的事情,不是隻讀幾篇文章所能做到的。”

說明文與散文、記敘文等文體不同,它對語言趣味性的要求並沒有後兩者那麼強烈,“說理”和“說物”纔是說明文最主要的主題。

總結一下,今天的吃書分享是關於隨筆和說明文這兩種文章形式。

隨筆是散文的一個分支,但也可議論和抒情,生活性較強。寫隨筆時要注意環境描寫、具體場景和情感。說明文講究準確性和專業性,好的說明文要讓讀者理解準確無誤。

以上就是我的吃書分享,謝謝大家。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