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與超越》:有意義的一生便是付出奉獻的一生,你同意嗎?

如何過上有意義的生活,這個問題困擾着無數人。

在這個問題上了有了結論並能知行合一,到了耄耋之年回首人生時才能了無遺憾,對於這個問題,阿德勒在他的著作《自卑與超越》中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阿德勒是上世紀初著名的心理學家,他曾是弗洛依德親密的夥伴,後來因爲觀點上的分歧,和弗洛伊德分道揚鑣,成立了自己的心理學派,也就是對後世影響頗深的個體心理學派。

《自卑與超越》這本書是阿德勒代表作品之一,書中對於個體心理學進行了系統的闡述,對後來的人本主義、積極心理學、認知行爲學都有很大的影響。阿德勒認爲,人生真正的意義在於通過合作,爲社會、爲世界創造價值。

在他看來,人生於世上,存在着三個主要限制,分別是:我們生活在資源有限的地球表面;人類集體生存,沒有誰是人類中唯一的存在;人類由男女兩性組成。

這三大限制也就意味着三種關係,和自然界的關係、和社會的關係、和異性的關係,由此產生人類的三大任務:工作、社交和婚姻。

一個成功的人是可以恰當地處理好這三個任務的人,而在生活中遇到問題的人,比如罪犯、神經症患者,正是由於無法正常完成這三個任務。

瞭解了這個體系,你就可以理解,爲什麼在阿德勒的理論體系中,合作佔有如此重要的地位。

從某個角度來說,三大任務便是對三大關係的處理,而在關係中,最重要的便是合作,擁有優秀合作能力的人,大概率會是一個成功的人。

這本書的書名,來自於阿德勒一個重要的假設,他認爲每個人都有着天生的自卑感,而終其一生追求的就是克服這種自卑感,產生可以讓自己滿足的優越感,也就是超越自卑。

阿德勒認爲,兒童在五六歲時,對於人生的看法就已經定型,也就是說,他/她就已經形成一套獨特的自卑體系與超越自卑的方式。

問題也正在這裏,一個正常健康的人,會因爲無法爲社會創造價值而自卑,他超越自卑的方式是與社會更好地合作,爲社會創造價值;其他形形色色的價值會帶來形形色色的問題。

比如一個人會因不被關注而自卑,他超越自卑的方式就會是用各種手段獲取他人的關注,或許是假裝虛弱楚楚可憐,或許是把自己打造得光鮮靚麗受人喜愛,甚至是通過犯罪、侵害他人的方式吸引眼球。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知道問題是這樣的,又該如何應對呢?對此,阿德勒也給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

首先,要準確地找到一個人的自卑體系,只有精確地定位問題才能對症下藥。要定位問題,有兩個很好的手段:記憶與夢。

對於記憶的理解,是這本書最富啓發性的部分之一。

傳統的精神分析認爲,幼時經歷塑造人的性格,性格中的種種問題往往來自兒時的創傷。

比如一個女孩兒時經常被拒絕,就很可能會對這個世界產生不安全感,從而害怕與人交往,有一定的社交恐懼,不敢嘗試新的事物,這樣的人生命初期的記憶往往是很多被拒絕的經歷。

對此,阿德勒的解釋是這樣的,他認爲記憶是性格的指示牌而非原因。記憶的作用,僅僅是告訴我們一個人性格特徵,至於這種性格如何形成,則會有其他複雜深刻的原因。

我更加贊同阿德勒的解釋,即便是同樣家庭中成長起來的雙胞胎,也可能產生截然相反的性格。

記憶往往是一個人給自己性格找的藉口,在上面的例子中,女孩每當自己恐懼、想要放棄時,可能會這樣想,這都是我幼時創傷導致的,也只能如此了,這是一種自暴自棄的想法,會讓人止步不前。

有這種想法的人會放棄自己也可以堅強獨立的可能,也同時避免了堅強獨立時需要冒的風險、承擔的責任。

另外,阿德勒認爲夢也有着指示性格的作用,他對於夢的解釋同樣引人深思。

傳統解夢時會着重分析夢中的情節與象徵,比如夢到水可能意味着生命初期子宮中的體驗,夢中的糞便往往意味着金錢(來自武志紅的觀點),阿德勒則認爲,夢中最重要的不是這些情節和意向,而是夢中產生的感受和由此而生的結論。

一個人如果經常夢見自己處於危險之中,比如身處野獸出沒的荒原,或者墜落懸崖,在這樣的夢中會產生恐懼、害怕的感受,認爲世界是不安全的,阿德勒認爲這樣的夢是爲了向你傳達恐懼的感受和世界不安全的判斷。而這,也是爲了讓你停留在退縮不前的境地。

對此我恰好有一個很好的親身體會。最近剛剛搬到一個新的城市居住,對於剛找好的房子不太滿意,但是定金已交付,對於是勉強住下還是違約找新房非常矛盾,在這種情況下做了一個夢。

夢中自己以前的一個女性朋友向自己表白,而這被自己的女友發現,於是便處在一個非常尷尬的境地,這種感覺到達頂峯時,有一個念頭幾乎要脫口而出:我果然是個沒有決斷的人,然後就在這樣的極端尷尬中驚醒。

按照阿德勒的觀點,這個夢其實是在維持我對自己的判斷,我軟弱、沒有決斷力,這個問題太難了,還是找人幫我做決定吧,這是一種很明顯的逃避。但是有了這個理解之後,我就不再糾結,痛快地做了決定。

在沿着夢和記憶的路標找到問題後,更重要的是如何調整自己。

實際上,發現了自己的問題所在,問題就已經解決了一部分。真正處在問題中的人,往往身在其中而不自知,他們認爲這很自然,這就是自己的生活方式,我就是這樣的人,而一旦通過“路標”發現了這是自己的問題,看到自己原來還有着其他的可能,那會是一種頓悟式的體驗,問題隨之就會減輕。

另外,還需要主動的調整,按書中的說法,是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在我理解更像是思維方式,認清有意義的超越自卑的方式是爲他人創造價值,從而調整自己的努力方向,更改以前的錯誤觀念。

當然,這個過程必然會困難重重,不管是認識到自己的問題,還是主動地改正,都需要很大的勇氣與動力,而保持原狀往往是最簡單的選擇,當然,如果能有專業心理諮詢師的幫助可以讓我們少走一些彎路。

這就是阿德勒的理論體系。

在我看來,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集體主義的味道太過濃重了一些。在最後愛情和婚姻這一章中,阿德勒多次表明,婚姻的目的是爲了人類的福祉,這是實現人類延續和繁榮的途徑,而對於個人幸福至上的理論,阿德勒顯得有些不屑一顧。

總體來說,阿德勒的理論還是很有啓發性的,相對於傳統的精神分析有了很多發展和突破,作爲後世衆多心理流派的鼻祖,其地位不言而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