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朱棣的歷史評價,傳統的評價有些欠缺,他做的事情足以證明!

對明成祖朱棣的評價,傳統的評價是有失公允的,有些事實是歷史不能抹殺的,朱棣有力的完善了開國皇帝朱元璋的豐功偉績,並用自己的能力,將明朝的力量和影響力推向了頂峯,而且在他的治理下,他恢復了儒家的治國之術,並重新建立起古代的政制。

1424年8月12日,永樂皇帝在他最後一次親自征討蒙古返回的途中,在多倫以外的榆木川去世,終年64歲。

他的長子朱高熾隨後登基成爲洪煕帝。尊奉水樂帝的諡號爲文皇帝,廟號太宗。他的陵墓稱長陵,建造得極爲豪華宏偉,以證明他的豐功偉績。

1538年10月,嘉靖帝把永樂帝的廟號改爲更顯赫的稱號:成祖。

通過對朱棣一生的細細的分析和品味,嘉靖帝追贈給水樂皇帝的最後的道號成祖,是一個恰如其分的稱譽。

因爲成祖這個稱號,有力的詮釋了朱棣統治時期的文治武功。不管是跟隨朱元璋開疆闢土,還是到了後來,爲了加強中央政權的控制,御駕親征五次對蒙古的征討,充分地體現了,永樂帝被公認爲個多智多謀和精力充沛的征戰者,可以說朱隸是一個有幹勁和獻身精神的統治者。

但是,有一個事實,就是朱棣廢除了建文帝的年號,並殘酷地清殺了建文帝時代的官員,朱棣的這種做法,都遭到了許多知識分子的激烈反對,而在黎民百姓中普遍存在着種種關於被廢皇帝的傳說,這也正是老百姓對永樂皇帝不滿的表現。

另外,永樂皇帝爲了實現建立世界帝國的夙願,在國內的各種計劃和對外的冒險行動都耗費了大量的資金,這引起了官僚集團的強烈不滿。

對傳統的評價,我們要持客觀態度,特別是對一個有爭議的人物,其實做到客觀的評價,是很難的,畢竟有些事情,會自然而然的掩蓋了一些事實。讓後來的評論者,脫離跑道的方向,是越來越遠的。

其實對評價更有幫助的是應該捫心自問,永樂時期的一些事件是怎樣發展和爲什麼這樣發展的;實現皇帝宏偉事業的費用到底有多大;他統治時期制訂的政策對以後明代的歷史發展進程產生什麼影響。這樣,或許會更加的開拓我們的思路,讓我們見到一個更加翔實的歷史人物。

最重要的是,也是朱棣一個失策比較明顯的地方,就是朱棣自認爲,他作爲軍事統帥而取得了權力,並用武力奪取了皇位,所以他並不認爲自己應受任何約束,甚至不受他父親制定的《祖訓》的約束。就憑這一點,朱棣是有些盲目和自大。

朱棣不受約束地行使皇權,以實現他的目的。其實這是沒有錯誤,從某種的角度上來講,對社會的發展也是一種促動,但從長期看,朱棣由此形成的戰略決策證明並不是成功的。

朱棣的一個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是不會安於現狀的,朱棣不但試圖由北至南實施統一的統治,以此使邊境領土與內地一體化,而且把目光放在本土的邊境以外,把他的霸權擴向四面八方。

能持有這種想法,是需要大魄力去支撐的,就是因爲朱棣持有這種世界新看法,所以指導着永樂皇帝的對外政策和國內政策。

朱棣還有一個有點,一旦他認定一個目標,就會堅定不移的執行下去,所以當朱棣一旦執行這些政策,就決不後退。儘管永樂帝的國內政策和對外政策存在着種種矛盾,但他仍下決心要完成他的目標。

最遺憾的是,他在對上述目標還沒有完成的時候,就去世了,並把各種沒有解決的困難,強加留給了他的那些不像他那麼有活力的繼承者們。這不能不說是朱棣的一大遺憾。

不可否認的是,永樂帝的國內計劃和對外征戰的花費是巨大的,浪費的;它們給國家和黎民百姓造成了異常沉重的財政負擔。

這些計劃的耗費引起了夏元吉和李時勉等朝廷官員的批評和強烈的反對,前者反對對蒙古的第三次征討和鄭和的幾次遠航,後者反對在北京建都。用於這些活動的具體的金錢數額史籍沒有記載。

永樂皇帝作爲一個雄心勃勃的皇帝,在實現世界帝國的征程中,他堅定不移的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的目標,使自己的夢想更加的接近,也讓對手見識到了朱棣的強大,這是明成祖值得驕傲和自豪的,也是值得肯定的事情。

但永樂皇帝留給他的子孫的是一項複雜的遺產。他們繼承了一個對遠方諸國負有義務的帝國、一條沿着北方邊境的漫長的防線、一個具有許多非常規形式的複雜的文官官僚機構和軍事組織、一個需要大規模的漕運體制以供它生存的宏偉的北京。

這是朱棣一個未完成的心願,他也只好帶着遺憾,永遠的沉睡在歷史之中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