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仁宗猝死之謎,野史裏記載的很翔實,正史似乎在有意的印證!

明仁宗朱高熾,明朝的第四位皇帝,明成祖的長子,在位的年號是洪熙,在位只有10個月。朱高熾繼位後,他一改朱元璋、朱棣時期的苛政、而且停止大規模的用兵,平反冤假錯案,名聲很好。

明仁宗有着這麼好的名聲,卻在位不到10個月,而且當時的年齡也只有48歲,正當年輕力壯之時,這不能不令人生疑,雖然正史和野史上都有記載,卻是莫衷一是。事實的真相埋沒在歷史的塵埃裏了。

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去世。長子朱高熾登位,即明仁宗,改元洪熙。次年五月,仁宗卒,在位不足十月,享年48歲。六月,太子朱瞻基即位,是爲宣宗。

明仁宗去世前三天還“日理萬機”,他從不豫到“崩於欽安殿”,前後僅兩天時間。明人黃景防稱仁宗“實無疾驟崩”(《國史唯疑》卷二)。壯年天子,登基未足一年,“無疾驟崩”,其中必有緣由。

但作爲一國之主,去世這麼隆重的事件,在《明仁宗實錄》、《明史·仁宗紀)等,竟然是惜字如金,沒有一個字提及明仁宗去世的原因。

明仁宗正當壯年,怎麼會“無疾驟崩”?這不能不引起人們的猜測。

由於明仁宗去世的倉促,而且沒有說明原因,於是有人便推理猜測指出,仁宗可能死於嗜慾過度。

當時有大臣李時勉在仁宗即位不久,便上一奏疏,說:“側聞內宮遠自建寧選取侍女,使百姓爲之驚疑,衆人爲之惶惑。”"因勸仁宗“謹嗜慾”。

仁宗覽奏後,怒不可遏,即令武土對李時勉動刑,使李險些喪命。仁宗直至垂危之際,仍難忘此恨,說:“時勉廷辱我。”

通過這個例子,似乎有些根據,說明仁宗因爲縱慾無度,李時勉奏疏觸及其痛處,否則不會如此耿耿於懷。

還有人認爲,導致仁宗猝死的原因是服用治“陰症”的金石之方,中毒而死。這在明人所著《病逸漫記》中有記述:“仁宗皇帝駕崩甚速,疑爲雷震,又疑宮人慾毒張後,誤中上予嘗遇雷大監,質之,雲皆不然,蓋陰症也。”

當時由於醫療條件所限,治療此等“陰症”恐無特效良藥,使一些好佞之徒有機可乘。

《明史・羅汝敬傳》中記:“宣宗初,(羅汝敬)上書大學士楊士奇說:先皇帝(仁宗)嗣統未及期月,奄棄羣臣,揆厥所由,皆險壬小夫獻金石之方以致疾也。”

可見,仁宗是爲了治療陰症而服用金石之藥,最後可能中毒身亡。由於病症比較特殊,正史中也就無法加以記載了。這個證據似乎也很充分,但畢竟也是推測之言。

還有一些學者研究一些史書,經過考察各種蛛絲馬跡,分析指出仁宗很可能是被其長子朱瞻基,即繼仁宗登位的宣宗害死的。

當然,這種事情史書上是不可能記載的,僅僅是後人的猜測而已。

不過仁宗剛剛做了九個多月的皇帝就“無疾驟崩,確實是令人懷疑的。

對於仁宗死亡的原因,正史上沒有明確的記載,只是根據當時的歷史的事例進行了推測,而得出了看似合乎實際的理論,畢竟正史是要載於史冊,所以用詞是很嚴謹的。但野史對明仁宗的去世,解釋的更加的翔實,而且是有理有據的。

野史是這樣記載:洪熙元年四月初七,是皇后張氏的生目,按照明朝定製,皇后壽誕之日,妃嬪、宮女、命婦等人,都要到皇后面前行禮祝賀。

其中一位貴妃郭氏,是明初勳臣武定侯的孫女,入宮後很得仁宗的寵幸,曾先後生有皇子三人。郭貴妃也按照禮儀前來拜壽。

可能后妃二人早有宿怨,當郭氏給皇后敬酒時,皇后執意不飲。此時仁宗只好從中斡旋,他從郭妃手中接過酒杯,對皇后說:“貴妃敬酒,你還懷疑什麼?”於是舉杯一飲而盡,當時郭妃大驚失色。

時隔一個多月,明仁宗身感不適,於五月十二日病逝,郭妃也自刎而亡。

雖然根據野史的記載,仁宗是因后妃的矛盾,誤飲毒酒而致死的。而明人祝枝山著的《野記》一書中,也是這樣記述的。

但更令人生疑的,竟然在(明宣宗實錄》找到了這樣的蛛絲馬跡,按(明宣宗實錄》記載:仁宗死後,有五妃殉葬。其中貴妃郭氏曾生育三個皇子,依例不在殉葬範圍,但在仁宗死後,也被列爲從葬亡妃。似乎也印證了郭貴妃無意間毒死明仁宗的事情。

明仁宗在位不足10個月,而且也實行了仁政,贏得了好的名聲,但是他在壯年,而且他在去世前三天還是日理萬機的,突然無疾驟崩,確實是令人生疑,不管是正史,還是野史,對明仁宗去世的描述,也都是推理之言,這更讓明仁宗的猝死之謎,披上了神祕的色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