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先生和父母從寶雞向東,我和丫頭從西安向西,八點四十相聚於咸陽,而後驅車去涇陽給先人上墳。一路上花團錦簇,車流滾滾滾,時不時地,有個土黃色的大饅頭從車窗外掠過,先生告訴我說是某個帝王將相的陵墓。看着曠野中略顯寂寞的陵冢,想來還是《紅樓夢》中的那首《好了歌》參的透徹。

​​祖輩的土墳,依舊還是老樣子,墳邊的雜草還沒有完全顯露出綠意,墳下邊的果園裏,杏兒己綴滿枝頭。

​再轉場涇陽縣烈士陵園。這座2015年5月基本建成的陵園,高德地圖竟然搜不出來,縣政府網上有篇通訊稿,文末的鏈接是雲陽烈士陵園的。兜兜轉轉,最後是老爺子憑着記憶,找着了地方。沒有掛牌,也沒什麼氣氛。依山而建的墓區視野開闊,算得上是塊風水寶地。只是公墓之上,私墓林立,式樣也更爲考究,再加上紀念牌上“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幾個字刻得很不和諧,讓我覺得這個地方建得太草率了!

不可否認,政府創建這個陵園的初衷是值得點讚的。孩子的二爺爺(公公的二哥)犧牲在朝鮮戰場,若不是有這樣一個契點,那段歷史對我和孩子來說,永遠是個不可企及的盲區。

有幾位老人,應該是扛過槍打過仗的,邊看邊說地講着朝鮮戰爭的一些掌故,丫頭聽後,默默地掏出紙巾,把她二爺爺的墓碑,仔仔細細地擦拭了一遍。對英雄最好的致敬,就是不能讓歷史蒙塵。

午飯時間到了,就近去了三原縣城。北大街老陳家是個百年老店,招牌油茶和平時吃的杏仁油茶不同,一碗下去,牛油的香氣在口中久久不會散去,泡着熱乎乎的鍋盔,就着贈送的小菜,美的太太。他家的粉蒸肉和小酥肉也很好吃!

東大街的城隍廟,始建於明洪武八年(1375年),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築羣之一,也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城隍廟。

國內每一座城都有城隍廟,城隍就是守護一方安寧、統轄亡魂、調和風雨之神。舊時歷代官員在赴任時,都要先到城隍廟內燒香、祭拜、宣誓等,由此可見,城隍的重要性。

三原城隍廟古建築羣,以均衡對稱的正統方式把樓、殿、廊、廡亭等四十多個單座建築,按主次佈局在縱橫軸線上,全部建築琉璃蓋頂、雕樑畫棟、結構嚴謹、肅穆壯觀。有“殫土木之功、窮造形之巧”的美譽。

且不說這裏四十多座的樓、殿、廊、庭的精美,單是山門內東西兩邊是牌廊,鑲嵌有岳飛書寫的《前後出師表》石刻就值得你駐足。

大家都知道,“晨鐘暮鼓”的來由和說法,在所有的城市和寺廟裏,鐘樓也一定是位於東邊,鼓樓位於西邊的。而在這個城隍廟裏恰恰相反,鼓樓位於東邊,鐘樓位於西邊。我們正糾結這個問題,也吸引來不少人來討論,後來從網上搜出來一個比較可靠說法。因爲城隍是冥界的地方官,相當於陽界的市長,他是夜間工作的,所以給他定時就是“打鼓上班,敲鐘下班”。

整個城隍殿是由拜殿和獻殿組成,位於整個建築羣後部分的獻殿內有座高6米的城隍像和四大天王塑像,以及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十殿閻君和十八層地獄廟藏圖,說實話,參觀到此,還是會給人以威嚴和震懾感的,不免讓人想起“老老實實做個好人”的古訓。

再打卡文峯木塔和崇文塔兩地,想起婆婆經常唸叨的“​三原的樓子涇陽塔,賽不過咸陽冢圪塔”。今日之行,三地美景盡收眼底,我的清明行堪稱完美。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