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燦爛千陽》|讓希望的陽光照耀心間

《燦爛千陽》是美國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繼《追風箏的人》之後的又一力作,甚至比《追風箏的人》更勝一籌。這是一部以女性爲主角,反映阿富汗30年動盪歷史的揪心記錄,一部關於家庭、友誼、信念和自我救贖的動人故事。

文章把阿富汗男尊女卑的不公,戰爭衝突給民衆帶來的苦難、恐懼、飢餓、貧窮,展現的淋漓盡致。透過文章的字裏行間,我爲在那個社會司空見慣的家暴而無比憤怒,也似乎看到了戰爭中火箭彈的橫衝直撞。

私生女瑪麗雅姆在阿富汗一個偏遠貧窮的地方長大,她的童年在十五歲生日時一去不復返。母親自殺,定期探訪的父親爲了面子,假意高興地把她接回家中。爲了表示對她特別的關愛,繼母和父親讓她遠嫁給喀布爾的中年鞋匠拉希德。

雖然心中有一千一萬個不願意,瑪麗亞姆還是順從了父親的意願。帶着對父親的怨恨,前往一個陌生的城市,開始了她忍氣吞聲、毫無尊嚴的婚姻生活。家庭暴力、戰爭帶來的恐慌,讓這個缺少關愛的女人,學會了她母親所言的本領——忍耐。十八年後,戰亂仍未平息,少女萊拉失去了父母與戀人,亦被迫嫁給拉希德。

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起初瑪麗雅姆和萊拉是格格不入的,甚至仇視爭吵。直到萊拉爲瑪麗亞姆挺身而出,迫使丈夫拉希德放下了對瑪麗雅姆舉起的皮帶。

從此,兩個女人互相憐惜,在戰亂、貧困與家庭暴力的重壓下,如母女般相濡以沫,忍無可忍之時,終於迸發出生命的抗爭。最後,瑪麗雅姆從苦難的生活中得到了解脫,萊拉找到了真愛。

作家胡賽尼極具感染力的敘事能力,讓讀者熱切關注着主人公的命運。我在閱讀本書的時候,有種不忍釋卷、一口氣讀完的感覺。尤其到最後,當看到瑪利雅姆的父親留給她的信時,我竟然淚流滿面。

那是一位父親對女兒的懺悔。身處不幸婚姻中的瑪利雅姆,如果早早得知父親的心思,那她的生命也許會多一些快樂、滿足和溫暖。只可惜,這是在瑪利雅姆去世後一年,由萊拉之手打開的信件。斯人已去,對於這份遲到的愧疚和關愛,已沒有感知。

讀完本書,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禁不住爲那個遙遠的國度、苦難的百姓、缺少尊重和關愛的女性感到嘆息和憤怒。

當我們花前月下休閒漫步時,卻有人生活在炮火紛飛的驚恐中,或者爲了躲避戰亂而顛沛流離,漂泊他鄉。

當我們因爲營養過剩身體發胖而苦惱時,卻有人因吃食匱乏而不得不將孩子送往撫卹院,只求不被餓死。

作爲女性,當我們大膽追求自我和美麗時,卻有一個國度的婦女生活在毫無平等尊嚴的苦難中,她們不能隨意外出。即使跟隨男人外出,也要把自己套在厚重的布卡里,隔着一層面紗觀察外面的世界。

所以,我慶幸自己沒有生長在那樣的國家,也慶幸自己身處祖國的太平盛世,可以安居樂業,享受祥和美滿的幸福生活。

書中的兩個女主人公瑪麗雅姆和萊拉,年齡相差幾乎隔着輩份,但由於家庭背景和戰爭的影響,她們同樣在花季年齡被迫嫁給了同一個可以作她們父親的中年人。

我不知道這算不算人間悲劇,但心中卻有一種隱隱的痛,暗暗爲兩個花季少女叫屈。嫁給了她們不愛的人,也得不到丈夫的關愛和尊重。丈夫拉希德在家中專橫霸道,稍不如意,便對妻子大打出手,拳腳相加,甚至打掉門牙。

因嫌飯菜不可口,拉希德把石子放到瑪麗雅姆口中,逼迫她吃下。因爲出逃,拉希德對他的妻子再一次大打出手,並關進黑屋。萊拉被揪掉了頭髮,瑪麗雅姆被打的渾身是傷。和這樣一個凶神惡煞似的丈夫,生活在一起,想一想都不寒而慄。

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爲了自保,瑪麗雅姆和萊拉聯手對抗拉希德的家暴。無可奈何之時,一向忍氣吞聲的瑪麗雅姆,爲了從丈夫拉希德的毒手中救下萊拉,不惜陪上自己的生命。

這種勇氣和犧牲,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做到的。正是瑪麗雅姆的犧牲,成全了萊拉的幸福。這種成全,讓人佩服,讓人感動。這種感動,讓萊拉走上了一條自我救贖之路。她不辭辛苦去探尋瑪麗雅姆從小生活的地方,以示對瑪麗雅姆的懷念,並義無反顧地投入到戰後家鄉的重建中。

戰爭是本書故事情節的重要場景,也是影響主人公萊拉命運的主要因素。戰爭的冷酷無情,讓萊拉失去了兄長、雙親,與戀人分離,生死未卜。戰爭帶來的貧窮,讓多數人淪爲難民,缺衣少食,骨瘦如柴,萊拉不得不將女兒送到撫卹院,忍受骨肉分離。戰爭的結束,讓漂泊異國的萊拉重回故鄉,也看到了多數人幸福生活的希望。

總之,讀完《燦爛千陽》,給我最深的感觸是,世界需要和平,幸福人生需要平等與尊重。在這苦難重重的塵世間,讓溫暖的陽光照耀心間,讓生活處處充滿希望,讓每一個生命都絢麗如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