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腕上長個包?超過50%的腱鞘囊腫其實會自己消失

我也曾「被」人做過手術。

那時我剛上初中。有天我突然發現,自己左手腕背側鼓起來了一塊(如下圖)。


我仔細摸了很久,發現裏面明顯是長了個“包”。那時雖然還是九幾年,但十幾歲的我在已經知道“癌”這個恐怖的字眼了。我自己當時特別害怕是得了惡性腫瘤,好幾天都沒睡好覺,最後還是告訴了爸媽。爸媽直接帶我去了醫院,醫生看了眼而後說了一個病名:“腱鞘囊腫”。


手術很順利。儘管至今我的左手腕上還有個疤痕,但這個“包”就再也沒有復發過。後來,我自己成了醫生,每次門診遇見“腱鞘囊腫”的患者,我都會給他們看我手腕上的疤痕。


那麼,這個所謂的「腱鞘囊腫」到底是個什麼東西?長了這玩意,到底該怎麼治?除了手術切掉外,有沒有其他選擇?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1、什麼是「腱鞘囊腫」?


就像“刀鞘”是包着“刀”的“管道”一樣,「腱鞘」就是包着「肌腱」(老百姓說的筋)的管道。「腱鞘」對其內部的肌腱具有潤滑、減少摩擦和保護肌腱的功能。


下圖就是手腕部腱鞘的位置。仔細看,是不是和上面那張腱鞘囊腫的圖的位置一樣?


而「腱鞘囊腫」,其實就是各種原因,讓腱鞘區域長出了小的囊,囊裏充滿了較爲粘稠類似膠水一樣的透明液體。簡單說,其實就是筋的附近長了個充滿粘稠液體的囊。


目前業內認爲:腱鞘囊腫是發生於關節或腱鞘,可能是由緻密結締組織疝出腱鞘、韌帶、關節囊、滑囊和半月板引起。可以說,腱鞘囊腫是最常見的手部軟組織腫塊了,最常見於10-40歲人羣,而且女性比男性多[1]。絕大多數(70%)的腱鞘囊腫見於手腕背側,20%在手腕掌側[1]。


至於,爲什麼會長這東西?其實業內目前還沒有確定結論。比如重複運動或外傷是不是致病因素,目前尚不確定。但已有人提出腱鞘囊腫爲關節周圍結構的黏液樣變性[2]。當然,即便我們不知道它究竟爲什麼會長,但這並不影響後面的治療。



2、有什麼症狀?如何確診?


主要就是發現長了個包,摸起來質地有點韌(像摸鼻尖一樣)、平滑、類圓形、有彈性。一般情況下不疼不癢,但如果明顯腫脹的話,可能伴有腕關節疼痛、按壓疼痛,腕關節無力以及活動受限。


患者可能注意到囊腫大小隨時間改變。偶然情況下囊腫可擠壓並引起神經卡壓,從而導致感覺、運動異常[3]。來看病的患者,要麼是因爲美觀原因,要麼就是和我一樣擔憂可能爲惡性腫瘤[4]。


骨科醫生一般通過詢問病史和簡單觸診,再輔助以B超基本就能確診了。一般不需要拍片子或其他複雜檢查。



3、怎麼治?


(1)觀察(甭管它)

很多人並不知道的是:即便不給於任何干預,超過一半的腱鞘囊腫患者,可能出現腱鞘囊腫自發消退[5,6]。正是因爲腱鞘囊腫如此高的自愈率,加上其本身併發症又很少,所以臨牀上這個病大多以觀察爲起始治療方案。

即:只要明確診斷爲腱鞘囊腫,如果沒啥不舒服沒啥影響,就甭管它,給它個“改過自新”的機會,觀察這就好。超過一半的概率會自己消失。


(2)有創治療

如果腱鞘囊腫仍持續存在、反覆復發,甚至症狀嚴重,甚至顯著限制活動時,我們就要對其進行有創傷的干預治療了。主要包括兩類:抽吸引流和手術切除。


1)抽吸引流:

即醫生使用注射器刺入囊腫,抽出囊液。此外,用針穿透讓液體流出來也屬於這類。

儘管一些研究[7,8]證實,抽吸包紮治療腱鞘囊腫的確有較好效果,尤其是多次穿刺抽吸和輔助固定時。但比較尷尬的是:一半以上接受抽吸治療的腱鞘囊腫大約會在1年內復發[5]。而且,無論是抽吸,還是刺破,都有一定的感染風險,所以不能自己在家做,必須到醫院由專業醫生無菌操作。

以前還有很多醫生會在抽吸後往腱鞘囊腫裏注射激素、玻璃酸鈉甚至硬化劑,但是因爲囊腫可能和關節相通,加之相關研究發現這麼做不僅有風險而且效果也不好,所以我們已不再注射藥物[9-11]。


2)手術切除


對於觀察或抽吸後,症狀持續存在或復發的患者,可以考慮進行手術治療。不管是切開手術,還是關節鏡微創切除,都得把整個囊腫連着下面的“根”一起全部切除。我自己的腱鞘囊腫就是這麼做的。

儘管手術切除是“終極”治療方案了,但相關研究[12]還是發現:無論採用標準切開手術,還是關節鏡微創手術,腱鞘囊腫術後複發率約爲10%。

而且,手術還有一定潛在的風險,比如:感染、關節活動度減少、肌腱損傷、神經血管損傷以及不美觀的瘢痕。


(3)用手按破或用重物砸破,可行麼?

關於腱鞘囊腫,有種說法叫:“用一本聖經痛擊它(bashing it with a bible)”。之所以有這個說法,就是因爲以前常用暴力,比如用手按或用重物砸,將腱鞘囊腫隔着皮弄破。然而,目前業內主流觀點都認爲這是一種效果不一致,且有風險的治療方法,如今已不推薦這麼做。


畢竟,“人家”有超過50%的機率“改過自新”,不是萬不得已,何必呢......



參考文獻

1.Dyer SM, Simmons BP. The wrist and hand. In: Rheumatology, 6, Hochberg MC, Silman AJ, Smolem JS, et al (Eds), Mosby, St.Louis 2015. Vol 1, p.624.

2.Giard MC, Pineda C. Ganglion cyst versus synovial cyst? Ultrasound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Rheumatol Int 2015; 35:597.

3.Parekh NN, Desai NS, Ricci JA. Ganglion cyst causing finger dysesthesias. Am J Phys Med Rehabil 2015; 94:254.

4.Westbrook AP, Stephen AB, Oni J, Davis TR. Ganglia: the patient's perception. J Hand Surg Br 2000; 25:566.

5.Suen M, Fung B, Lung CP. Treatment of ganglion cysts. ISRN Orthop 2013; 2013:940615.

6.Dias JJ, Dhukaram V, Kumar P. The natural history of untreated dorsal wrist ganglia and patient reported outcome 6 years after intervention. J Hand Surg Eur Vol 2007; 32:502.

7.Stephen AB, Lyons AR, Davis TR. A prospective study of two conservative treatments for ganglia of the wrist. J Hand Surg Br 1999; 24:104.

8.Korman J, Pearl R, Hentz VR. Efficacy of immobilization following aspiration of carpal and digital ganglions. J Hand Surg Am 1992; 17:1097.

9.Varley GW, Needoff M, Davis TR, Clay NR. Conservative management of wrist ganglia. Aspiration versus steroid infiltration. J Hand Surg Br 1997; 22:636.

10.Jagers Op Akkerhuis M, Van Der Heijden M, Brink PR. Hyaluronidase versus surgical excision of ganglia: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 Hand Surg Br 2002; 27:256.

11.Paul AS, Sochart DH. Improving the results of ganglion aspiration by the use of hyaluronidase. J Hand Surg Br 1997; 22:219.

12.Kang L, Akelman E, Weiss AP. Arthroscopic versus open dorsal ganglion excision: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mparison of rates of recurrence and of residual pain. J Hand Surg Am 2008; 33:471.

骨科醫生路遙系頭條號簽約作者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