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讓吃,毋寧死!(上)

路遙:儘管最後放飛的那隻黑天鵝叫“後真相”,但在看完羅胖的2016跨年演講後,我依舊爲自己能生活在最接近真相和自由的互聯網時代,而感到幸運和幸福。



未來的某一天,不管主觀願意與否,我們都會成爲患者以及患者家屬。不管之前有沒有人和你說過,但未來的某天你一定會聽到下面的話:

“手術了,xxx 和 xxx 以及 xxx 不能吃”。

若你好奇問一句“爲什麼呢”,那些“過來人”/“老司機”很可能會告訴你一個高大上的概念:

“因爲這些都是發物”。


作爲一名外科醫生,幾乎每一名患者都會詢問我的問題,不是這個病癒後如何,更不是我未來該如何康復鍛鍊,而是:

“大夫,吃上有什麼注意的麼?xxx和xxx是不是忌口不能吃?”

我都會如實回答:都能吃啊,只要以前不過敏就放心吃好啦。

可換來的卻常常是懷疑的眼神以及這句:

人家說這些是發物,吃了對傷口不好。”

我不禁感嘆這個名字叫“人家”的人簡直太壞了,他家的孩子是我們最大的童年陰影,好不容易我們成年了人生還要繼續收他擺佈。

然而,隨着越來越多的人提到發物這個概念和與這概念相關的理論,我甚至也開始懷疑,是不是自己太自以爲是地不懂裝懂了。

於是,我以“發物”、“忌口”爲關鍵詞在專業醫學文獻數據庫中開始檢索,並篩選出發表在相對權威刊物上的文章進行精讀。


再一次的,感謝這個互聯網,給想要找尋答案的人開了許多扇窗。

“發物”到底是什麼?那些所謂忌口的發物真的不能吃麼?

老傳統,直接給出指揮官命令:

發物”,是個僞概念,只要不是口腔消化道肛門疾病/手術,且自身沒有代謝疾病,又不是孕婦或哺乳期,請循序漸進且放心地吃任何你以前吃了不會不舒服的食物,包括海鮮魚肉牛肉羊肉醬油辣椒

是的,我聽到了吃貨們內心的歡呼聲;當然,我也感受到很多人內心的懷疑。

聽大多數人的話,參考少數人的意見,最終自己做決定。——李笑來



“發物”一詞最早出現在刊行於1406年明代的《普濟方》,成熟於清代,常和飲食忌口聯繫在一起。其理論淵源可追溯到《黃帝內經》[1]。


自明代以來至今被納入“發物”這一概念的食物已經囊括了我們日常生活中所有能吃的食物,而且各種食物間的相互作用甚至比如今娛樂圈的男女關係還要複雜的多。

黃丹卉[1]在她的碩士論文中,詳細描述了究竟哪些東西屬於發物,有興趣的同學不妨檢索來仔細閱讀下,相信你們看後就會明白:

如果真的所謂發物都不能吃,那就只能吃人了。

閱讀相關文獻越多,越會發現儘管“發物”這一概念在中醫及養生中有着極其重要的地位,但耐人尋味的是:

古今各中醫大家對“發物”均無明確清晰的定義及概念


秦伯未在《中醫對於病員的膳食問題》中說過對發物的定義:“凡能引起口乾、目赤、牙齒腫脹、大便祕結等的薺菜、韭菜、香菇、金花菜等,都有發熱可能,俗稱發物。”

王磊等[2],認爲“發物”的定義爲:食用後會致人得病或使患者舊疾復發或加重當前病情的食物都稱爲“發物”,並不應該有固定的種類及範圍,所謂之“發無定發”,當因時、因人、因地制宜的看待“發物”。

劉繼林[3] 認爲“發物”能引發疾病是因爲它可使人體過敏,即“發物”用現代醫學的概念表達其實就是“過敏源”。

隨着現代醫學知識和檢驗技術的普及,近現代的中醫對於“發物”的定義也逐漸集中傾向於類似“過敏源”的概念。

這也就不難理解爲何會有那麼多東西被列入發物的範疇,而且被提到最多的都是最容易引起過敏的海鮮、魚肉、牛羊肉等含有豐富異體蛋白的食物。

此外,特別有趣的是,我還檢索到下面兩篇有意思的文獻:

先國民等[4],對 170例腫瘤病人的飲食禁忌進行了調查分析,結果令人揶揄:那些禁忌多的腫瘤患者複發率要明顯高於飲食禁忌少甚至沒有禁忌的患者。先國民等學者因此認爲高營養纔是重要原則,而過多的禁忌是有害的。

徐饅翔等[5]通過研究證明:中國慢性蕁麻疹患者忌口無大效果,發病期間不必改變飲食習慣

Pia!Pia!


碼字太累了,來個笑話輕鬆下。

本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都是抄我的。


從前有個李姓大夫給隔壁老王治感冒,本來治的好好的,結果老王病情突然老加重了。

李大夫自然不能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就責問老王昨天究竟吃了什麼發物?

老王說沒有吃啊,昨天沒吃啥特殊的啊。

李大夫說,你肯定吃啥發物了,再仔細想想。

老王就,不會啊,昨天我難受的一天沒吃飯,就喝了點薑湯。

李大夫心中大喜,一拍大腿,哎呀老王!你糊塗啊!姜也是發物啊!

於是,姜就這樣被記入“發物”的古書中。

後來毛大夫治壞了病於是把驢肉加了進去,再後來江大夫治壞了病於是把蔥薑蒜加了進去,再再後來金大夫把花椒加了進去......

最後,所有可以背黑鍋的能吃東西都被加入了“發物”的行列。



言歸正傳,繼續我們的話題。

日常臨牀中,被患者和患者家屬問到能不能吃頻率最多的“發物”就是:魚肉、海鮮和牛羊肉。


這些其實都是對傷口癒合恢復非常有利的高蛋白低脂肪類食物,其營養價值要遠遠高於那些傳說中極有營養卻其實只有脂肪、嘌呤和調味品的魚湯雞湯鴿子湯排骨湯。

只要手術前不過敏,吃過也沒有不舒服,手術後就放心吃,只是注意下吃的量方面逐漸循序漸進多起來就好。

當然,如果得病或手術前自己本身就對魚肉海鮮牛肉羊過敏或吃了不舒服,手術後自然更沒有必要逼着自己去吃。

我曾跟隨一些S級大佬學習,發現他們對於這個問題也抱有同樣的觀點,即只要不是口腔消化道肛門手術,而且又沒有糖尿病、痛風等代謝疾病,手術前什麼能吃什麼不能吃,手術後也一樣。

其實,更應該將注意力放在術後康復鍛鍊上,吃這方面根本沒有那麼多講究,適度加強蛋白等營養攝入就好。

影響傷口癒合的因素有很多,除了患者年齡、傷口局部血運、有無炎症或感染(鏈接)以及全身營養外,患者心情情緒也非常關鍵。

本身手術就很疼很鬱悶了,術後本來就不怎麼想吃飯,好不容易想吃個清蒸扇貝,你跟我說發物不能吃,想吃個清蒸鱸魚你也說是發物,吃啥都是發物不能吃......

寶寶心裏苦,寶寶的傷口自然癒合不好。

菸酒及油炸食品屬於本身就對健康有害的,無論何時都不應該沾,這點自然毋庸置疑。

文章的最後重複下今天的【指揮官命令】。

發物”,囊括了除了人肉以外的所有物質,是整個中醫界自己都未達成共識且無確切定義,反而是被“人人皆中醫”的民間給過度放大了的僞概念

只要不是口腔消化道肛門疾病/手術,且自身沒有代謝疾病,又不是孕婦或哺乳期,請循序漸進且放心地吃任何你以前吃了不會不舒服的食物,包括海鮮魚肉牛肉羊肉醬油辣椒


寫在最後

身爲一名貨真價實的吃貨醫生,年前的這個選題也是爲了讓大家在即將到來的春節期間放心的吃起來。

只是談起吃來要說的太多,無奈篇幅有限只能上下篇分開闡述。

在《不讓吃,毋寧死!(上)》裏,着重將“發物”這一基礎概念引出。

而在下篇,將繼續深入討論關於“忌口”的那些事兒,併爲“辛辣刺激”和“醬油”鳴不平。

吶,吃呢,最重要的,就是開心咯!

也歡迎大家繼續關注。


參考文獻

[1] 黃丹卉。中醫飲食禁忌中“發物”的文獻研究。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2009。

[2] 王磊,柴可夫。基於“三因制宜”理論的中醫“發物"再認識。中華中醫藥雜誌2016年l0月第31卷第10期:3937-3938。

[3] 劉繼林。“發物”與食物過敏。老年人,2008,23(4):54-55。

[4] 先國民,梅治家,謝名英。試論胂瘤病人的忌口問題華西醫訊。1986,1(1): 54-56。

[5] 徐饅翔,劉靜,趙睞,李部峯。中國慢性尊麻疫患者的忌口情況及其與食物過敏關係的研究。2012全國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術會議論文彙編[C]。2012。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