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大戰”背後的深層次思考

題記:

不談作業,母慈子孝,連摟帶抱;

一說作業,雞飛狗跳,烏嗷喊叫,

讓路人恥笑,讓老人血壓升高,讓鄰居不能睡覺!

                      ——致辛苦操勞的家長們!



高爾基同志曾經說過:愛孩子,是母雞也會做的事啊!So,今天就不說親情了,說說4-5年級孩子的做作業吧。想必家長們各有各地辛苦。辛勞的“老父親”“老母親”們可層想過“作業大戰”的背後有什麼深層次的原因嗎?


第一節

營造氛圍,排除干擾

——某段時間只做一件事

【案例】

1、孩子正在自己房間寫作業,客廳的電視裏傳出機關槍的聲音、尖叫聲、哈哈的笑聲。孩子跑出來,站着看了一會,被要求寫完做作業再看;孩子假裝去上廁所,扒着門縫盯着電視……

2、孩子寫作業,父母在聊天:“今天地鐵二號線有個人跳下去了……”孩子大聲接話:“媽,男的女的?爲什麼跳啊?被撞倒了嗎……”

【分析】

學習本身,就是一個需要努力克服自己惰性的過程,上班也是,減肥也是。所以孩子充分利用各種機會,想辦法逃避學習,首先承認這也正常,成人其實做得也不好,這是人性。不去引導,完全靠孩子自己的自制力,確實不可能。添加點外力,用儀式感對衝逃避感。

【解決方案】

1、做作業期間,不開電視,桌面清理乾淨,提前準備好溫開水,提醒上廁所,然後開始寫作業——消除外界可能的干擾,有儀式感,提高了注意力和速度。

2、在寫作業過程中,確實有需要幫助的時候。家長有必要陪同時,可以在旁邊看書,並做讀書筆記,讓孩子知道你也是在認真學習。不必陪同時,也可以和孩子說明,自己去完成一個整塊的工作,比如洗碗、做家務。大家各有分工,各司其職。

【反思】

將心比心地說,孩子最討厭的,就是我在裏面寫作業苦哈哈,你們在外面看電視笑哈哈。學習變成了孩子獨自的“負擔”,這讓他潛意識感覺不公平。父母在旁邊認真讀書,還有一個很好的暗示:學習是一輩子的事,不會產生“等我長大了就不用學習了;趕快糊弄過去就好了……”等等這類想法,從而接受學習是一種生活方式,做得好,還可以樂在其中。

第二節

減少威逼利誘,激發內心承諾

——批評不如講理

【案例】

1、家長說:“你趕快寫作業,寫完就給你看會兒電視”;等寫完了,也快22:00了,家長說“趕快睡覺吧”;孩子說“你不是說寫完讓我看會麼”;家長說“今天太晚了,明天玩吧”。孩子認爲這是欺騙,而且這作業是白寫了。

2、“你要是考滿分,就給你買雙新足球鞋;”孩子說,“現在的那雙還能穿,我不稀罕,我不要了,所以我沒考滿分,是我自願的,是我自己的選擇。”不適當的獎勵,讓孩子不僅沒有缺憾的感覺,反而心安理得,自得其樂。

3、已是週日中午,上傳英語朗讀視頻、寫作文、練鋼琴……孩子的作業基本沒動。孩子認爲還有一下午和晚上的時間,一點不着急,家長威脅,“你今天晚上就別睡覺了”;孩子說,“不睡就不睡!”

【分析】

當靠威逼利誘或者給買禮物來換孩子的好習慣和好成績,就會變成一種交易。當這些誘惑和威脅抽空,家長期待的好習慣和好成績,隨即風吹消散。缺乏內心認同,就不會變成一種自覺行爲,就沒有責任感和內生動力。

【解決方案】

1、針對孩子在乎的榮譽感,進行激勵。在學校完成作業比較好的,老師會拍照留念,發到家長微信羣。可以就此來激勵孩子,“明天希望能在羣裏看見你的照片哦,別的家長都很羨慕呢。”

2、提升孩子的成就感,讓他覺得自己的努力有大有用處。比如,“你的英語很牛啊,出國玩你給我們當翻譯,你不會把我們帶丟吧?”

3、利用孩子的好勝心,引入適當競爭,提升孩子的參與度。比如一家人搞詩詞大會,成語接龍、單詞大pk,贏的有獎,輸的有罰。

【反思】

引導孩子認同目標,並且是孩子自己要的。爲達到這個目標,願意付出相應的努力,孩子不僅有積極性完成,而且完成後有成就感,然後形成良性循環。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何引導孩子,認同面臨的任務了。


第三節

解決底層焦慮,重視潛意識層面

——夫妻關係重於親子關係

【案例】

一家人過日子,勺子哪能不碰鍋沿兒呢,每個家庭都免不了吵架、拌嘴。當父母之間發生爭吵時,孩子也會深受影響。這時別說去作業了,就連心跳都不正常了。

【分析】

通過事後反思發現:只要父母拌嘴、吵架,孩子沒有情緒變化是絕不可能的,尤其是小學4年級的學生,真的比大人估計的認知程度要高,而且會下意識地放大某種不必要的恐懼。在他們的心裏,一個完整的家庭,肯定比作業重要;一對完整的父母,肯定比幾個老師檢查作業更有影響力。這種時候,孩子往往不敢或不會介入這種吵鬧。更多反應在胡思亂想、心不在焉、作業裹足不前。此時,孩子抗拒學習,確實和學習本身無關。

【解決方案】

在愛孩子這件事上,父母之間是沒多大差別的,孩子肯定會感受到,繼而有充足的安全感、幸福感。這是孩子能騰出更多精力,去玩耍、感受世界(含學習)的基礎。爲了保證這個基礎的存在,並強化孩子的信心,父母可以適當在孩子面前表現一下恩愛。

【反思】

從孩子的感受出發,一對父母以整體的形式愛孩子,和父母分別地愛孩子,對孩子是完全不一樣的。從這個角度出發,爲了孩子,其實應該把夫妻關係排到親子關係之前。

同時,這件事不止影響孩子的學習,還是原生態家庭的模板。如此說,小到影響孩子作業,大到影響孩子未來生活。將心比心,作爲家長,還是得注意的。

第四節

你是你,我是我,我們是我們

——放手漸行漸遠的娃

【案例】

每個孩子身後都一個操碎心的“老母(父)親”。孩子出門前,正準備穿鞋,家長說:“快穿鞋”;孩子已經背上了書包,家長說,“書包背上了吧?嗯,背上了”……

【分析】

如果所有該孩子做的事,家長都去提醒甚至參與,就會延伸到做作業和學習上,如果家長不催就不做,你不參與就不做,這可能就是獨立性差的原因。

有時候,全方位過分的照顧,就是家長潛意識的全能控制,會造成孩子很大的依賴感,更嚴重的是一種叫做“共生”的狀態,即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我們之間沒有界限;包括作業在內,作業是我的,也是你的,必須我們共同完成。

【解決方案】

首先從理念上分清楚彼此。對父母而言,孩子是獨立的個體;對孩子而言,更需要讓他明白和母親也是相對獨立的;你是你,媽媽是媽媽,然後爸爸是爸爸,我們分別是三大巨頭。我們3人在一起,親密地走向開闊人生。

這個界限其實很模糊,但感覺如果孩子將來獨立生活,但精神不獨立,會缺乏自立精神和自己對自己負責的精神。如果這個建立起來了,包括學習、家務、自己的小金庫,都是自己主導,對待這個世界,孩子所有的決策和行爲,都會主動起來。只是要求家長要更放手,從精神層面放手。

【反思】

教育指導孩子,陪伴孩子成長,我們沒經驗,對待司空見慣的現象,要考慮從多角度看待問題,時常提醒自己,是不是管得太多了,手伸的太長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