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大战”背后的深层次思考

题记:

不谈作业,母慈子孝,连搂带抱;

一说作业,鸡飞狗跳,乌嗷喊叫,

让路人耻笑,让老人血压升高,让邻居不能睡觉!

                      ——致辛苦操劳的家长们!



高尔基同志曾经说过:爱孩子,是母鸡也会做的事啊!So,今天就不说亲情了,说说4-5年级孩子的做作业吧。想必家长们各有各地辛苦。辛劳的“老父亲”“老母亲”们可层想过“作业大战”的背后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吗?


第一节

营造氛围,排除干扰

——某段时间只做一件事

【案例】

1、孩子正在自己房间写作业,客厅的电视里传出机关枪的声音、尖叫声、哈哈的笑声。孩子跑出来,站着看了一会,被要求写完做作业再看;孩子假装去上厕所,扒着门缝盯着电视……

2、孩子写作业,父母在聊天:“今天地铁二号线有个人跳下去了……”孩子大声接话:“妈,男的女的?为什么跳啊?被撞倒了吗……”

【分析】

学习本身,就是一个需要努力克服自己惰性的过程,上班也是,减肥也是。所以孩子充分利用各种机会,想办法逃避学习,首先承认这也正常,成人其实做得也不好,这是人性。不去引导,完全靠孩子自己的自制力,确实不可能。添加点外力,用仪式感对冲逃避感。

【解决方案】

1、做作业期间,不开电视,桌面清理干净,提前准备好温开水,提醒上厕所,然后开始写作业——消除外界可能的干扰,有仪式感,提高了注意力和速度。

2、在写作业过程中,确实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家长有必要陪同时,可以在旁边看书,并做读书笔记,让孩子知道你也是在认真学习。不必陪同时,也可以和孩子说明,自己去完成一个整块的工作,比如洗碗、做家务。大家各有分工,各司其职。

【反思】

将心比心地说,孩子最讨厌的,就是我在里面写作业苦哈哈,你们在外面看电视笑哈哈。学习变成了孩子独自的“负担”,这让他潜意识感觉不公平。父母在旁边认真读书,还有一个很好的暗示:学习是一辈子的事,不会产生“等我长大了就不用学习了;赶快糊弄过去就好了……”等等这类想法,从而接受学习是一种生活方式,做得好,还可以乐在其中。

第二节

减少威逼利诱,激发内心承诺

——批评不如讲理

【案例】

1、家长说:“你赶快写作业,写完就给你看会儿电视”;等写完了,也快22:00了,家长说“赶快睡觉吧”;孩子说“你不是说写完让我看会么”;家长说“今天太晚了,明天玩吧”。孩子认为这是欺骗,而且这作业是白写了。

2、“你要是考满分,就给你买双新足球鞋;”孩子说,“现在的那双还能穿,我不稀罕,我不要了,所以我没考满分,是我自愿的,是我自己的选择。”不适当的奖励,让孩子不仅没有缺憾的感觉,反而心安理得,自得其乐。

3、已是周日中午,上传英语朗读视频、写作文、练钢琴……孩子的作业基本没动。孩子认为还有一下午和晚上的时间,一点不着急,家长威胁,“你今天晚上就别睡觉了”;孩子说,“不睡就不睡!”

【分析】

当靠威逼利诱或者给买礼物来换孩子的好习惯和好成绩,就会变成一种交易。当这些诱惑和威胁抽空,家长期待的好习惯和好成绩,随即风吹消散。缺乏内心认同,就不会变成一种自觉行为,就没有责任感和内生动力。

【解决方案】

1、针对孩子在乎的荣誉感,进行激励。在学校完成作业比较好的,老师会拍照留念,发到家长微信群。可以就此来激励孩子,“明天希望能在群里看见你的照片哦,别的家长都很羡慕呢。”

2、提升孩子的成就感,让他觉得自己的努力有大有用处。比如,“你的英语很牛啊,出国玩你给我们当翻译,你不会把我们带丢吧?”

3、利用孩子的好胜心,引入适当竞争,提升孩子的参与度。比如一家人搞诗词大会,成语接龙、单词大pk,赢的有奖,输的有罚。

【反思】

引导孩子认同目标,并且是孩子自己要的。为达到这个目标,愿意付出相应的努力,孩子不仅有积极性完成,而且完成后有成就感,然后形成良性循环。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引导孩子,认同面临的任务了。


第三节

解决底层焦虑,重视潜意识层面

——夫妻关系重于亲子关系

【案例】

一家人过日子,勺子哪能不碰锅沿儿呢,每个家庭都免不了吵架、拌嘴。当父母之间发生争吵时,孩子也会深受影响。这时别说去作业了,就连心跳都不正常了。

【分析】

通过事后反思发现:只要父母拌嘴、吵架,孩子没有情绪变化是绝不可能的,尤其是小学4年级的学生,真的比大人估计的认知程度要高,而且会下意识地放大某种不必要的恐惧。在他们的心里,一个完整的家庭,肯定比作业重要;一对完整的父母,肯定比几个老师检查作业更有影响力。这种时候,孩子往往不敢或不会介入这种吵闹。更多反应在胡思乱想、心不在焉、作业裹足不前。此时,孩子抗拒学习,确实和学习本身无关。

【解决方案】

在爱孩子这件事上,父母之间是没多大差别的,孩子肯定会感受到,继而有充足的安全感、幸福感。这是孩子能腾出更多精力,去玩耍、感受世界(含学习)的基础。为了保证这个基础的存在,并强化孩子的信心,父母可以适当在孩子面前表现一下恩爱。

【反思】

从孩子的感受出发,一对父母以整体的形式爱孩子,和父母分别地爱孩子,对孩子是完全不一样的。从这个角度出发,为了孩子,其实应该把夫妻关系排到亲子关系之前。

同时,这件事不止影响孩子的学习,还是原生态家庭的模板。如此说,小到影响孩子作业,大到影响孩子未来生活。将心比心,作为家长,还是得注意的。

第四节

你是你,我是我,我们是我们

——放手渐行渐远的娃

【案例】

每个孩子身后都一个操碎心的“老母(父)亲”。孩子出门前,正准备穿鞋,家长说:“快穿鞋”;孩子已经背上了书包,家长说,“书包背上了吧?嗯,背上了”……

【分析】

如果所有该孩子做的事,家长都去提醒甚至参与,就会延伸到做作业和学习上,如果家长不催就不做,你不参与就不做,这可能就是独立性差的原因。

有时候,全方位过分的照顾,就是家长潜意识的全能控制,会造成孩子很大的依赖感,更严重的是一种叫做“共生”的状态,即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我们之间没有界限;包括作业在内,作业是我的,也是你的,必须我们共同完成。

【解决方案】

首先从理念上分清楚彼此。对父母而言,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对孩子而言,更需要让他明白和母亲也是相对独立的;你是你,妈妈是妈妈,然后爸爸是爸爸,我们分别是三大巨头。我们3人在一起,亲密地走向开阔人生。

这个界限其实很模糊,但感觉如果孩子将来独立生活,但精神不独立,会缺乏自立精神和自己对自己负责的精神。如果这个建立起来了,包括学习、家务、自己的小金库,都是自己主导,对待这个世界,孩子所有的决策和行为,都会主动起来。只是要求家长要更放手,从精神层面放手。

【反思】

教育指导孩子,陪伴孩子成长,我们没经验,对待司空见惯的现象,要考虑从多角度看待问题,时常提醒自己,是不是管得太多了,手伸的太长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