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西莫多

記不起來,看雨果的時候是在十幾歲。只記得有一年夏天,是發小從她的大學圖書館借來,特地放暑假回來帶給我看。那個年代能讀上幾本經典的大部頭,很艱辛也很幸福。和《巴黎聖母院》一起的,還有霍達的《穆斯林的葬禮》。坐在午後的弄堂裏或者屋旁槐樹樹蔭下,看這樣沉重的書,於是,記得那年夏天很憂傷。樹蔭格外涼。

過目便不忘。有能力自由購書之後,便着急收了這兩本。收藏起來的書,可以一看再看。讀一本好書,心會疼痛。因爲疼痛所以記住。可以爲美好而疼痛,可以爲傷疼而疼痛。看書看到哭,是常有狀態,很癡。不過,好在一個人。比在電影院哭着看一場電影的糗,要好很多。

好看的書,都是有傷痕的。她們一本一本陳列在書架上,我看在眼裏的,卻是那些夾在潔淨紙頁裏的傷痕,無聲無息,陳年的舊情節卻散發出新鮮的疼痛,從不被淡化,從不被風乾。好看的字,是傷痕累累中開出的花朵,經年不謝。

初看卡西莫多,心中憤憤不平。埋怨雨果把世上最慘的遭遇都給了他:天生獨眼、駝背、跛足,十四歲時又被鐘聲震破了耳膜,成了聾子。一顆墜入無邊黑夜的靈魂,飽受周圍人的歧視、嘲諷、譏笑,使他對一切事物充滿了敵意,他變得乖戾、瘋狂。但可貴的是,外貌醜陋的敲鐘人,內心卻是熾熱溫暖,純潔高尚,有無畏的愛。正因爲這些可貴,讀來才讓年少時的我感到不平,甚至讀到後來自己再寫了個小續,不用猜也知道,用盡那點花季少女的小心思,續了個俊男美女皆大歡喜的美好結局。

歷久彌新。一本好書的美好和疼痛是一樣的,時間的濾積,只會讓情節和人物更鮮活。成年後再看卡西莫多,纔讀懂雨果筆下的命運以及命運的真實內涵。我的意識裏,雨果的這種浪漫主義手法,其實是一種黑色的浪漫。在那個神權時代,無論是克羅德,還是卡西莫多,他們內心的分裂、衝突,反映的是那個龐大沉重的黑暗制度與掙扎的脆弱個人之間的分裂、衝突。最終都以慘烈的悲劇收場,在那個時代,社會背景陰森黑暗,悲劇是命運的最終使然。

悲劇,更容易讓人產生共鳴和覺醒。外表醜陋內心美善的卡西莫多正是那個時代的最底層,正直,善良,乖戻,卑微,特意誇張刻劃的醜陋外貌,也暗示了封建主義壓迫下扭曲的人性,外貌醜陋並不可怕,更可怕的是扭曲了之後的瘋狂人性。違背道德的最終結局是要走向滅亡,終於,傷心欲絕的卡西莫多明白了一切,他無比憤怒,從背後用力將虛僞、邪惡的副主教從聖母院的塔頂推了下去。我想,寫到最後,維克多 · 雨果的內心是歡呼的,善良的人們最終靠自己推翻了復辟王朝的封建統治。於是,卡西莫多化爲塵埃也心安。

“每天我敲的鐘,是我的愛,是我的情。我要她們高歌,埃斯梅拉達在何方?昭告天下我卡西莫多愛着她”。

卡西莫多是敢愛的。那悠揚亙古的鐘聲就是他愛情的宣言。再醜陋也可以愛,就如再醜陋,內心也能純潔良善。

卡西莫多的愛是無畏的,悲憤的從塔頂推下統治的惡魔,心甘情願的抱緊心愛的姑娘,一起化爲灰燼。苦難時代最底層的愛情,卑微而又倔強,純粹得只能用這種凜冽的方式獲得,失去,或者重生。

⋯⋯

合上書。慶幸那個時代已經走遠。慶幸卡西莫多也只是潔淨紙頁裏的,一行又一行字。

是的。慶幸一切,塵埃落定。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