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的再远,我们依旧沾满泥土

我可能是个很作的人。

除了大学的四年基本没有离开过家乡,即使现在的工作并不在县城里,也不过是100余公里的距离,但是不知为何,就是对描写故乡的作品有一种不一样的痴迷,隐隐已经成为除了美食系列之外,最钟情的一个系列。从蔡崇达的《皮囊》,到申赋渔的《匠人》,以及后面的《半夏河》等等。只是这次阎连科的《我与父辈》却是真真实实的给了我一种不一样的感受。

原来,即使我们以为自己走得很远了,我们的根依旧还在村里,我们的身体还是沾满了泥土。

作为所有作品中阎连科自己就最看重的一本书,书里所描述的“我”的成长、父亲的苦乐、大伯的自尊、四叔的孤独,以及由此涉及的农村生活的枝枝丫丫,虽然离我们已经很远,但读来依旧心有戚戚,难以释怀。

因为真实。

真实的故事里,不仅有作者自己直面自己内心的恶念和私欲,更有这种忏悔和拷问之下,真实的农村生活,“日子”。故乡的回忆里有亲情,有乡愁,但其实更多的,是充满烟火气息、土里土气的活着、嫁娶、死亡和回归。

“作为农民,人生中的全部苦乐,都在土地之上,都扎根在土地之中,都与劳作息息相关。或者说,土地与劳作,是农民人生的一切苦乐之源。”

《皮囊》的故事里,温情有余却雕琢痕迹太深;《匠人》的故事里,有村子随着匠人们的兴亡衰落;而《我与父辈》里的却是愧疚和不安,沉重许多。

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村里人对于知青的态度,“可在知青下乡之前,包括其间、那些土地上的人们,他们的生活、生存,他们数千年的命运,那又算不算是一种灾难?”我们看到了真真切切的城乡差别,“乡村和城市,永远是一种剥离。城市是乡村的向往,乡村是城市的鸡肋和营养。”我们知道了,为何父母总是固执的催促我们成家,因为“他们最大、最庄严的职责,就是要给儿子盖几间房子,要给女儿准备一套陪嫁,要目睹着儿女们婚配成家,有志立业。这几乎是所有农民父亲的人生目的,甚或是唯一的目的。”就像我们拼了命追求自我一样,这是他们一生的使命和生存的目的。我们也看到了当我们的私欲不受控制时,就会衍生出罪恶的念头,“只要父亲在世,我们家就不会有好日子过。”这是每个人都会有的一念,久病床前无孝子,私欲会有一种无意识的自白。每个人都是普通人,都有私欲和恶念。不同的是,有的人善于自省,懂得控制;而有的人不以为然,放任自流。

全书,是泱泱大国的农民为了生命和亲情,用活着的信念,去抗争饥饿和死亡的生命史诗。他们也许卑微,也许普通,却有对生命最高贵和脱俗的定义

对作者来说,这样一本书,是对父辈的祭奠,是一个离开许多孩子回家后的回想和懊忆,是让自己所有的感情,都回归到那块土地上。

对于看书的我们来说,这样一本书,是对拼命出走后自我的重新定义,“所有的辛劳和努力,所有的不幸和温暖,原来都是为了活着和活着中的柴米与油盐、生老与病死。”我们走得再远,却依旧在那里。

对于我自己来说,这样一本书,或许可以注解我对这系列书籍的痴迷。“村落,没了人气,就等于没有了魂灵。村人,没了魂灵,就再也不会有人气。”我们被故乡那种贫穷却温情润物细无声地滋养起来的物质和精神,却在翻天覆地的变化中,慢慢消失不见了。故乡的大跨步跃进,让我害怕。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