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關於“上尾”

    南朝詩人沈約關於律詩的聲韻有“四聲、八病”之說。四聲即平、上、去、入,八病即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旁鈕、正鈕。其四聲者,早已成爲定論,而對其提出的八病,由於過於追求完美,將詩韻限制到苛刻的地步,反而對詩詞的表情達意造成了嚴重的束縛。因此,並未受到廣泛的認可,甚至在科場上也並沒有作爲詩病而加以限制。現僅舉“上尾”一例,試加分析。

    所謂“上尾”是指五、七言律詩中,四個出句(不押韻句)的最後一個字在“平、上、去、入”四聲中用了同一個聲調。持此論者認爲,相鄰兩個“出句”聲調相同是小病,三句相同是大病,四句相同是重病。例如:

儲光羲《石壅亭》

遙山起真宇,西向盡花林。

下見宮殿小,上看廊廡深。

苑花落池水,天語聞鬆音。

君子又知我,焚香期化心。

    這首詩出句的尾字:宇、小、水、我都是上聲,形成了每一起句一個“拐彎上挑”,給人以絮煩感。

劉長卿《尋洪尊師不遇》

古木無人地,來尋羽客家。

道書堆玉案,仙帔疊青霞。

鶴老誰知歲,梅寒未作花。

山中不相見,何處化丹砂?

    這首詩出句的尾字:地、案、歲、見都是去聲,形成每個起句都要下沉一下的感覺,讀起來不很舒服。

歐陽修《懷嵩樓新末南軒與郡僚小飲》

繞郭雲煙匝幾重,昔人曾此感懷嵩。

霜林落後山爭出,野菊開時酒正濃。

解帶西風飄畫角,倚欄斜日照青松。

會須乘醉攜嘉客,踏雪來看羣玉峯。

    這首詩出句的不押韻句的尾字:出、角、客都是入聲,形成了三個起句都要短而促地往回抽吸一下,有點難受。

    持此論者則要求一、三、五、七句平上去入四聲俱全(首句不押韻者三仄聲全)則爲理想形式。例如:

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平)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入)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去)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上)長使英雄淚滿襟。

杜甫《春日憶李白》

白也詩無敵,(入)飄然思無羣。

清新庾開府,(上)俊逸鮑參軍。

渭北春天樹,(去)江東日暮雲。

何時一樽酒,(上)重與細論文。

    由此看來,上尾在聲韻上確實不很諧和,影響了詩韻的抑揚頓挫、自然流暢的美感。古代詩家對此都很注意,在唐詩中很少出現嚴重“上尾”的情況。然而,歷代對“上尾”的避忌並未作爲一種詩律看待,一般都看做是一些詩人們技巧與風格的反映。能避更好,不避亦可。如果一定要按某些詩論家所要求的要在出句的句腳中平上去入四聲俱全,則是過於苛刻,難免造成以辭害意。以致“使文多拘忌,傷其真美。”(鍾嶸《詩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