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戒学堂】《转山》身和心,总得有一个在路上

很多人都有一个骑行的梦想,而骑行去拉萨,更是很多人心目中的首选。有些人是因为热爱骑行,有些人是因为喜爱沿途的风景,甚至有些人是为了完成他人的夙愿。

每个人骑行的初衷不尽相同,但目的相同,看着《转山》中的张书豪为了完成哥哥的遗愿,毅然踏上了滇藏线,骑行去拉萨。

这一路,他忍受高原反应带来的不适,努力克服险峻山造成的身体与心灵的支离破碎,压抑下同伴因意外事故造成伤残而停下步伐的心酸,与寒风相博,与飞雪相抗,同狼豹相拼。

这一路,他既收获了他人的善意与祝福,也领会了世间的肮脏与恶意。但是世间终究还是美好的,有善心的老奶奶,有热心坚强的年轻妇女,有活泼但缺乏父爱的孩子,有虔诚修行的苦行僧。

当一切都拨云见雾,梅里十三峰也揭开神秘面纱,站在拉萨的最高点,红布飞扬,一切的艰难困苦便都有了意义。

生命固然是脆弱的,但生命也有韧性。张书豪几次和死神擦身而过,最终,都凭借顽强的意志救回了自己。也许活着最大的敌人并非存在于外界,而是自己的内心——一颗因畏惧而不敢前行的心。

看着苦行僧三跪九拜的朝圣,不禁心生敬佩。心中要怀有怎样坚定的信仰,才能拥有如此虔诚而执着的行为。每一个动作和神情都充满了对神明、自然和生命的敬畏和尊重。

都说未知苦处,不信神佛。我想,这些不远万里,吃斋念佛,三跪九拜前来朝圣的人,心中定然都有一个现实无法实现的愿望吧,只能将希望寄托于飘渺的神佛。

若是如此,我宁愿,世间没有如此虔诚信神佛的人。

《转山》中另一个让我敬佩的是晓川,三次骑行去拉萨,把梅里十三峰当成冰淇淋,拥有最为简单的梦想的人。

即使因为意外,导致自己身上留下了六个钢钉,依旧选择行走在路上。因为活着,就是要走出去,就是要在路上,所以他再次出发,最终得偿所愿,见识到梅里十三峰的真面目。

你看,只要努力,一切的一切都会有答案。可惜,我们大部分的人总是在答案出现的前一刻,选择了放弃,所以一辈子都在追求一个未知答案。

最后,张书豪回到了台湾,开始了正规的生活,但是这一段经历永远刻在他的生命里。这场经历让他认清了自己,丰富了他的人生,更拓宽了他的深度。

旅行有什么意义呢?也许是为了见识世界的广阔,才能顿悟自身的渺小,能够学会敬畏,学会谦卑。也许是为了在路上认识自己,和另一个自己会晤,从而成为自己。也许是为了拥有更加包容的心态,即使见过了大海的无垠,仍然尊重每一滴水珠,见过星辰的浩瀚,仍然会为微光而欢呼。

PS:这篇文章是三年前写的,今天收拾东西看到了,今天也因为修改论文和整理东西明天返校而没时间写文,就更这篇文章了。

如今来看,比起当初,这些天的练习还是有进步的,但是还是需要继续练习。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