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可能是我們一生中最大的“束縛”

瞭解了這本書之後,我才發現,父母可能是我們一生中最大的“束縛”。在純粹的童年,父母已經在我們空白的紙張上打好了底,我們終其一生可能就是在這張打好底的紙上描繪,還自以爲是自己的原創。

我們那些灰暗的、一直以來難以被別人和自己理解接納的,這些似乎根本無處安放的感受,其實就是來自於家庭,而且主要來自我們與父母之間的關係。

一個人的童年真的很重要,它不應該被“早教”填滿,知識什麼時候學都可以,因爲它一直都在那裏,但童年時期的玩樂卻不能,因爲它一旦錯過就再也沒有了。沒有玩樂的童年,長大後是不容易感受到快樂的。

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可能是最大的誤解。父母也有很多不稱職的,他們說過自己的孩子“我真希望從未生過你”、、、這種言語的虐待會孩子缺乏自信而自卑。他們打過孩子,會讓孩子恐懼,從此自認爲不配快樂;他們操控過孩子,會讓孩子覺得無力感,容易產生內疚。

即使父母罵過我們,打過我們,操控過我們,我們依然覺得父母是對自己好。這種深入骨髓的觀念,會壓抑我們感受,而我們卻沒有一點覺知。沒有當時釋放的,便會轉移。當我們有了孩子也可能會莫名其妙的打罵孩子,這就是一種轉移,一種強迫性重複。

父母是我們最大的情感支柱,也是我們最大的情感束縛。

我們無法改變父母,但卻可以改變自己。學會情感獨立,少一少反應,多一些迴應。用書上的話來解釋一下:

反應是指受情緒的影響爲自己辯護的行爲。比如,一個媽媽罵女兒自私。女兒說:“不,我沒有,我總是爲你着想,不管多累都會帶你逛街、購物……你永遠不滿足。”情感一旦激發,你就陷入了情感束縛了。

而回應,則是通過使用非辯護性迴應,溫和而堅定地表明立場。比如,媽媽對女兒說:“我和你父親需要有個住處,你真是個自私又忘恩負義的人。”

女兒:“哎呀,媽媽,看問題的方式真有意思” 

媽媽:“我們爲你付出了那麼多,你居然不讓我們住在你家,我簡值不敢相信”

女兒:“讓你傷心了,我很抱歉”

媽媽說:“你到底同不同意我們搬過去住?”

女兒:“我得考慮一下”

媽媽:“我要知道你的答覆!!!”

女兒:“我知道,媽媽,但我需要考慮一下”

在我們這傳統的社會可能會認爲這是大逆不道的事,正因爲這樣,父母才成爲我們人生中最大的束縛,最大的情感束縛。

這本書的最後,要擺脫有毒父母的束縛,得放棄以下東西:

● 改變父母來獲得良好的自我感覺的嘗試。

● 尋找獲得父母關愛的做法。

● 對父母持有激烈的情緒反應。

● 幻想總有一天父母會給予你應得的關心和支持。

當你去迎合的時候,你就會被控制,陷入情感的漩渦,無法自拔。

愛不僅僅是一種感覺,更是一種行爲方式。愛的行爲並不會折磨你,也不會讓你失控,更不會讓你產生自我憎惡。愛並不會帶來傷害,愛是一種令人幸福的感覺。愛的行爲會滋養你,讓你擁有健康的情感。當有人愛你時,你會感到被接受、關懷、珍惜和尊重。真正的愛帶來的是溫暖、愉悅、安心、穩定和內心的平靜。

打不是情,罵也不是愛。一個孩子犯錯,大部分的父母都會採取打罵這一行爲,他們會以愛的名義使其合理化,就連孩子也把其合理化了。孩子犯錯難道不是一件有趣的事嗎?但爲什麼它會激怒父母呢?又一次強調了,強迫性重複。又是一種束縛。

我們絕大部分人或多或少都被父母打罵過,卻很少聽過有人說過他父母的不是。我內心深處對父母的不滿隱祕的壓抑,就會形成日後莫名其妙的遷怒

這本書的最大意義可能就是讓我們覺知到這些,敲開“孝道的教條主義”的硬殼,就會有縫隙,覺知之光才能照耀我們的心中,愛、幸福和自由就會點燃。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