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旅行(2):倫敦

我對敦倫最初的印象是來自小時書本中讀到的“霧都”和狄更斯的《霧都孤兒》,充滿了迷霧和超潮溼的雨水。

有一段時間看到過一個文字片段,說英國紳士走起路來像跳舞,讓我對倫敦有了最初的嚮往。直到成年,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主演的《神探夏洛特》,讓我建立起一個古典、蓬勃、小撇鬍子、大高帽和黑色長柄雨傘的城市印象。

01

不知道從何開始,我知道了“倫敦眼”這個地標性建築。曾以爲是某種神祕學事物,後來發現不過是一個摩天輪,便對它使去了興趣。“倫敦眼,應該是指它巨大而圓形的輪廓,就像倫敦的眼球吧”我曾一度以爲。所以當確認要乘坐這個巨大“千禧之輪”(因迎接千禧年而修建)時我心中並沒有太多激動。到達泰晤士河畔已經是下午3點——剛出地鐵口,就能看到露在建築物間的巨大圓輪。沒錯,倫敦眼坐落在泰晤士河畔,它真是太大了(135米)。

事先買好票省去不少麻煩,我們很快就進入了其中一個倉室——它就像一枚巨大的膠囊,四面都是玻璃,我們可以有30分鐘時間從各個角度俯瞰倫敦。

倫敦眼緩慢的轉動,泰晤士河將城市平滑切分成兩個巨大的蛋糕。時值傍晚,落日餘暉透過地平線,給泰晤士河的那頭染上一層金色。在這片升騰而起的顏色中,大本鐘、議會大廈、威斯敏斯教堂的尖塔頂、碎片大廈的藍色玻璃穩穩的矗立在大地之上。隨着夕陽的下墜,城市中逐漸亮起零星的燈光,泰晤士河沿岸的建築點起了景觀燈,映照在河面上,現實與虛幻共存於這個巨大的鏡面之中。

02

“女王就在裏面”,朋友興奮的喊道。一棟四層四面的華麗建築在拐角處突然出現,金色裝飾的柵欄圍成一個大型庭院,柵欄裏面士兵在走正步,柵欄柵欄外圍滿了人。這是白金漢宮——英國王室的寢宮。我對英王室的印象只有英國女王和被大家調侃的威廉王子的禿頭。從來只感覺是是兩個世界,今天距離卻這麼近。

沿着柵欄轉到宮殿正前方——正門上掛着兩面非常華麗的、鑲金的英王室徽章。英國徽章十分講究,中間的盾牌上“三隻獅子”象徵英格蘭,“紅獅”象徵蘇格蘭,“豎琴”象徵北愛爾蘭。兩側是代表英格蘭和蘇格蘭的獅子和獨角獸。盾徽上方是頭盔、聖愛德華王冠和獅子。不過對於我們這種外行人來看,可能只有兩個字“漂亮”。

白金漢宮恢弘肅穆,露出的冰山一角也是繁複華麗。但最讓我喜愛的卻是維多利亞女王紀念碑,它就坐落在白金漢宮正前方的廣場上。

維多利亞女王紀念碑正面是維多利亞女王晚年時的坐像,後面是她的哺育像,兩側分別是女神“正義”和“真理”。頂部金燦燦的是勝利女神和兩位侍從。

在紀念碑的四周還有八尊雕像,分別象徵“農業”(拿着麥穗和鐮刀的婦人)、“進步”(高舉火炬的男子)、“和平”(舉着植物目視遠方的女性)、“工業”(倚靠鐵錘的男人)的人獅雕像,銅像“繪畫”和“戰爭”,以及浮雕“農神克羅諾斯”。

我一直喜歡各國神話故事,所以通過“農神克羅諾斯”介紹下希臘神話中的三代神王。若不感興趣可以跳過。

克羅諾斯(以下稱小克)是古希臘神話中的第二代神王,他的父親和母親分別是第一代神王、天空之神“烏拉諾斯”(以下稱“老烏”)和大地之母“蓋亞”。小克爲了成爲第二代神王,割下了老烏的小雞雞,老烏一怒之下詛咒小克“你會被自己的兒子推翻”。小克成爲第二代神王后,把老烏的小雞雞扔到河裏,誕生了愛神“維納斯”。小克爲了不讓老烏的預言成真,把自己的兒女全部吞入了口中。後來,他逃過一劫的兒子宙斯給小克吃了嘔吐藥,小克把吞下的所有子女都吐了出來,包括後來宙斯的妻子赫拉(宙斯和赫拉居然是兄妹?!)。宙斯囚禁了小克,並用抽籤的方式成爲第三代神王,他的兄弟則分別成爲海王和冥王。而小克後面從囚禁中逃出到埃及,成爲農神。

03

我們在倫敦的住處毗鄰海德公園——這裏曾經英王的狩鹿場,如今是倫敦最知名的公園。計劃中的行程始於倫敦最後一天的清晨,轉過街角就望見一望無際的青草場。

你一定不會想像,在城市中還會有一片公園,大到幾乎看不到任何高樓大廈。除了入口的小鐵門和圍着各色鬱金香的鐵欄杆,再看不到現代工業的痕跡。無人打理的泥石路、紐結彎曲的大樹、路邊隨意點綴的小花。嗯,還有清新的幾乎讓人窒息的空氣——從那一刻我突然相信,空氣是有味道的——森林的味道。行走期間,一時彷彿電影中通往神祕莊園的林蔭小道,一時又似乎是童話中女巫居住的幽靜森林。

在其間還發生了一件事兒。公園路旁每隔一段距離會放置一個大大的垃圾桶。道路前方有一個垃圾回收車緩緩駛來,路並不寬,剛好一輛車的寬度。我們爲避讓走到另外一條馬路上。此時車剛好停在路邊,車上下來一位穿着工作服、牛仔褲的大叔,40歲上下,身材勻稱,面容整潔。他轉到我們這一側,遠遠的向我們揮手說“Thank you!”——他看到我們爲他讓路。那一刻我心情突然特別好,你做的微小舉動都會被人感恩,這在國內是很難感受到。順帶說一句,公園外圍一般會有兩條路——給人走的路和給馬走的路——之所以如此確鑿,是因爲我們確實看到了一路小癲小跑的馬。

海德公園最著名的並不是它的歷史和廣大的範圍,而是其中有英國民主的標識地點——演說者之角。“從19世紀以來,每星期天下午,都有人站在裝肥皂的木箱上發表演說,因此有"肥皂箱上的民主"之說。現在,演講者大多數站在自帶的梯架上,高談闊論,慷慨陳詞。在此除了不允許批評王室和顛覆英國政府的兩個話題之外,可以自由地對於其他的議題發表演說。”我們到這裏時是上午,星期也不對,沒有看到任何演說,只有幾塊信息板,向我們述說曾經每個有想法的人爲自由和民主做過的努力。

04

我已經忘記《哈里波特》出來的時候我幾歲,但剛看到這部電影時的狂喜依然記憶猶新,尤其時哈里波特第一次前往霍格沃茨。“要是我家門口的車站上也有一面能進入魔法世界的門該多好〜”誰沒過這個想法呢?在國王車站我終於看到了這扇門,穿過這扇門,我將這裏離開倫敦。

國王車站從外部來看,就像是一個久未修葺的小火車站,被雨水沖刷的斑駁的牆面,小小的入站口。但進入到裏面卻是別有洞天,裏外相差甚遠。

在車站的最裏面有一面與外牆一樣斑駁的牆,與現代的內廳極不相搭,但這裏卻聚集了大量的人。這裏就是9-3/4站臺——哈里波特就是從這裏進入了魔法世界。看到這些排隊照相的人羣,他們帶着圍巾,請旁邊的攝相師拍照,我們不得感嘆現在還有這麼多的哈迷。在不遠處還有一間售賣哈里波特周邊的小商品店。在車站裏面,還有一隻鷹在欄杆間飛來飛去——可能是貓頭鷹不好找。

倫敦是個美妙的城市,它保存並使用着很多古樸的建築,也矗立着很多摩天大樓,人們在其間居住或者工作,現代與歷史彷彿重疊;這裏的人熱情友善懂得感恩,我們時常受到陌生人的照顧和幫助——而這一切都是他們主動施以援手;坐地鐵、在公園休息、等公交,你也總是能看到有人隨着帶着一本書來看。就算是淪落街頭的流浪漢也會拿着一本書細細閱讀。對於流浪漢我是害怕的,但卻常常看到路邊的人主動走過去與他們交談。我曾經一度害怕進入極陌生的環境——彷彿環境中都充滿了敵意。但在這裏,卻感受到人與人的距離可以那麼近、人的心可以那麼包容、我對你與你對我都可以那麼真誠。倫敦真是個美妙的城市。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