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犯罪心理學,教育我家小崽子

犯 罪 就 像 一 面 三 菱 鏡 , 折 射 出 社 會 和 人 性 幽 暗 的 深 淵 。 犯 罪 心 理 研 究 , 就 像 庖 丁 解 牛 , 在 一 團 亂 麻 一 陣 迷 霧 中 , 抽 絲 剝 繭 , 直 指 要 害 。 這 種 從 懸 疑 重 重 到 謎 底 解 開 水 落 石 出 的 過 程 , 充 滿 了 張 力 。

——李玫瑾《犯罪心理學研究》

因爲室友小姐姐很喜歡研究《犯罪心理學》:研究犯罪的人,爲什麼本來看起來挺正常一個人,究竟出於什麼心路歷程,纔會做出那樣兇殘的事情。

然後我們就找了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的公開課課,李玫瑾教授的《犯罪心理學研究》,來聽了。

結果小姐姐一定要讓我聽,讓我反思一下,我對我家小崽子阿花的那失敗的教育!

excuse me ?失敗的教育???我養貓還失敗??

結果聽完了之後,我反思了一下,我對我家小崽子阿花的教育——結論——太失敗了......

所以,就有了今天這期名爲法律,實爲教育話題的文章。

現在,就讓我來告訴大家,如何養貓——

咳咳!不是,讓我來給大家講講《犯罪心理學》的聽課感悟——

犯罪主要成因:教育階段不當

李玫瑾教授講,只有極少數的“天生殺人狂”(就是天生反社會人格);絕大部分犯罪人呢,也並不是像大家刻板印象(心理學名詞,就是說腦海裏想當然形成的一些大體印象)中那樣,要不就是身世悽苦啊父母雙亡啥的,才導致了反社會人格。其實絕大部分犯罪人,家庭都是很正常的,比較富足,父母感情也沒問題——

其實,大部分犯罪都是由於“生而不養”或者“養而不教”導致的。也就是家庭教育+周邊環境,影響人成長中性格的形成。

人從出生開始,成長就是分年齡階段的,如果在每個年齡階段,沒有得到適當的、應有的教育,那麼就會失去性格養成的重要時期,影響以後的發展,甚至走向犯罪是歧途。

李玫瑾教授說,孩子的教育,最佳年齡在6—12歲,如果6歲之前父母沒有陪伴,沒有告訴他應該做的事,教育沒有用對的方式,那之後再想管教就很難了。

換算一下,阿花剛從大馬路上跟蹤我回家,目測超過3個月,也就差不多人的6歲吧。那時候給他吃飯,後來飯吃完了,室友小姐姐讓我去買魚給他吃,我說魚不一定天天有啊,買貓糧吧,方便喂。結果...他現在除了貓糧什麼都不吃了...

而且阿花很喜歡跑到牀上去,但我每次只是把他抱下來,把門關上而已,也沒有告訴他:絕對不能到牀上呆着。這就不利於習慣的養成。

放一張他小時候吧...現在早就是大圓臉了...

萬惡之源:任性的童年

李玫瑾教授也說,其實這堂課裏,涉及相當多的教育經驗,她就分享了很多教育方法——

一定要對孩子說“不”

讓他知道自己錯了,但也不是用打罵的方式,也不是好說歹說這種偏向懇求的方式。

這段講述非常有趣,我在聽公開課的時候,從錄像裏也看到同學邊聽邊會心地笑。課堂從研究犯罪,瞬間變成“媽媽小課堂”了hhh

李玫瑾教授講了一個例子:比如小孩子很任性,就是滿地撒潑打滾要買玩具。

別小看任性啊,縱容任性就是犯罪的根源啊——

比 如 北 京 大 興 滅 門 案 的 李 磊 ,殘 忍 殺 死自己的親人6人: 父 母、妹妹、 妻 子、兩個兒子, 只 是 因 爲 和妻子索要拆遷款沒被允許,他就覺得家裏人都對他不好,就殺了他們。

回 溯 李 磊 的 童 年 , 早 年 被 爺 爺 奶 奶 寵 壞 , 恣 肆 玩 樂 ,作爲家裏的長孫,要星星不給月亮。 長 大 後才 回 到 父 母 身 邊 , 父母對他管教的比較正常,他就覺得父母憑什麼不滿足他的要求?他自己說的,殺完父母之後,他覺得妹妹平時也罵過他,轉身把妹妹也殺了。

其實警方後來瞭解到,家裏4套房子,3套都寫的李磊的名字,家裏人也沒有對他不好。

所有這些“別人對他不好”,都是這個童年時期被寵壞的孩子臆想的。

所以,千萬不要縱容小朋友的任性,這是萬惡之源,多嚇人。

那麼要怎麼辦呢?

李玫瑾教授說,當孩子滿地打滾要玩具的時候,家長應該把他抱起來,抱着他轉身就走。要讓他知道,這是不對的,所以我不能滿足你。

然後回家到臥室裏教育——教育孩子千萬不能當着其他人,因爲傷自尊會逆反(孩子不要面兒的嗎?~)還有就是防止孩子向長輩求助,失去教育的意義。

就靜靜看着他哭,自殘也不要管——因爲一次自殘能換來要求得到滿足,今後他就會故伎重演,根本管不了。可以說:“疼不疼啊,要是不疼你就繼續,反正你就是做錯了,我纔是對的,不能因爲怕你疼,你就對了。”

然後等他哭完鬧完了,再拿點熱毛巾啊,吃的喝的啊給他(因爲哭的臉疼而且累啊hhh哭也是體力活),讓他知道你還是愛他的,再慢慢講道理。

犯罪誘因:心中只有自己

唉...我都不想說阿花了...就要吃貓糧...餓死都不吃別的...不給貓糧鋨了兩天,都走不動道了...

嚇得我媽大聲喊:“快!給他買貓糧!要不,不就餓死了嗎?!”

然後我說:“那不行啊,李玫瑾教授不是說了嗎——不能讓他自殘得逞啊...他也不能就吃那個啊...”

我媽:“他都1歲了,都相當於成年人了,現在還咋管了,你管晚了!”

...我錯了我真的錯了...我從一開始就不該買貓糧...

最後還是阿花贏了...我還是在媽媽的催促中下單買貓糧了,並且備註:快點發貨!我家貓餓死了你負責啊!

李磊那個案件呢,其實還有一點就是,他的心裏只有他自己,根本不想別人的感受。

因爲小時候要星星不給月亮嘛,所以就什麼都以自己爲中心唄,自己要求得不到滿足,那就殺了別人,讓自己的要求得到滿足。

李玫瑾教授說,從小就要讓孩子知道,自己不是中心,要會爲他人考慮——

比如不能讓孩子有特權:家裏人還沒吃飯呢,他鋨了也不能先吃。

要告訴他,爸爸這麼辛苦工作,他還沒回家,我也餓,可是我也還要做飯;你也是家庭的一份子,如果你要早點吃,那就給爸爸打電話+幫我做飯~~

我覺得這個很好,讓孩子有爲別人着想的意識。

學習完這節課之後,讓我來教育一下阿花:“阿花,你看你非要吃貓糧,公子我還要寫文章、做法律諮詢掙錢,你看,你要是吃貓糧,我就要多碼這麼多字,要不你來幫我寫?”

阿花:“好!我來幫你寫!”

我:“誒誒!你這個小崽子!放開我的電腦鍵盤!”

......失敗告終...小崽子你贏了...你吃吧,別鬧我就行...

高智商犯罪:一念之間

李玫瑾教授的最後一節課,是關於一個特殊犯罪羣體的:

高材生罪犯。

這些高智商的罪犯,犯罪動機也相當簡單,給同學投毒之類的,就是因爲一些常人根本都覺得不是事兒的小矛盾。

李玫瑾教授通過多年的訪談,接觸這些罪犯,她說:“他們犯罪都是在一念之間的。”

以前我寫過《清明上河圖密碼》的書評,那裏說的【一念之間】,是指人性之善,本能的惻隱之心。

但這裏的“一念之間“,卻是惡的——

藥家鑫殺了那個他不小心撞到的女子,他說:“那一瞬間感覺她會糾纏不休。”

馬加爵殺了同學,他說:“我不知道他們爲什麼覺得我不好。逃亡途中,我一直在思考,如果一百年之後,就沒有你我,那麼我們存在的生命價值又是什麼呢?”

一個學生命科學專業的高材生,居然向生命存在的意義發起質問??

李玫瑾教授說:“因爲我們的孩子,總是在學習什麼,沒有形成自己的觀念意識,所以他們沒有時間犯錯,沒有時間去想如何過活,沒有形成正確的觀念。特別是當一個人走得太順利了,就總會思考,人生的價值到底是什麼。”

是的,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比學習知識技能重要太多了。

所以在成長中,我們要讓孩子參與、合作,在合作中爲他人着想,在犯錯中經受磨難。

以前我也不知道鍛鍊身體啊,洗碗掃地這些有什麼用——因爲現在都是有機器人了,照樣可以做家務。

但李玫瑾教授一席話醍醐灌頂:“我們要帶孩子鍛鍊,讓他在跑步中上不來氣,然後再過渡到氣息平穩。我們要告訴他——這就是磨難,人生不是那樣一帆風順的。”

這就是所謂的——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吧。

突然想起《9475》裏敏姑娘那句:“沒關係,我累一點,可以除孽障。”

嗯!堅持鍛鍊+拖地+洗碗的本公子表示驕傲!雖然以前並不知道意義,但還是在堅持~~~

阿花!聽到沒有!給本公子出去鍛鍊!

·END·

阿花的蘭公子

法律喵·貓咪叫阿花·研究犯罪

公衆號:我是子僖

嗯...這樣教育我家小崽子

沒毛病!

但是我還是贏不了他的...

可能就是...愛他就要讓着他吧...

聽說轉發文章

會給你帶來貓

你點的每個贊,我都認真當成了喜歡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