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何以爲家》所感

貧窮的環境、混亂的背景、狹小的屋子、哀慟的眼神、晃動的鏡頭,帶觀衆進入了一片難民區,靠近了一戶因敘利亞戰爭流離到黎巴嫩的家庭之中······

影片講了一個大約12歲的男孩將父母告上法庭的故事。他的父母在沒有能力養很多孩子時,卻在一直生小孩,然而伴隨孩子的不是愛,而是謾罵和毆打。故事的主人公贊恩沒有戶口,也不知道自己的年紀,因爲連他的父母都沒有準確的答案。影片中,贊恩經歷了抗拒、逃離、掙扎、迴歸,最後,得知自己11歲的妹妹被迫結婚,懷孕小產,因爲大出血而喪失生命後,他提刀將妹妹的丈夫捅傷進而入獄。母親來探望他時告訴他又將多一個妹妹或弟弟時,贊恩終於無法忍受,將父母告上了法庭。

故事讓我們看到了戰爭帶來的苦難,也看到了命運的無奈。當面對溫飽問題時,我們那些焦慮與迷茫都顯得有些矯情。在觀影過程中,我一直在驚歎演贊恩的那個小演員的演技,因爲他的眼神裏充滿了滄桑感。直到影片最後才知道這部電影表現得就是贊恩的真實經歷,他只不過在演他自己。

這個12歲的男孩子讓我充滿了敬佩。很多人說他有些可憐,我覺得“可憐”這個詞不應該用在他的身上,他是一個強者,不需要任何人的可憐,他只是有些不幸。“投胎”這件事就像上帝搖骰子,是一件隨機的事。他未能生活在一個好的社會制度下,也未能選擇一個幸福富裕的家庭,這都不是他的錯。在荊棘叢生的生活中,他讓更多的人看到了他的堅毅、勇敢,負責。

觀影過程中,有幾處情節真的讓我十分動容。當贊恩發現11歲的妹妹褲子上有血漬時,帶她到衛生間處理好一切,幫妹妹洗好褲子,然後把自己的衣服墊在妹妹的褲子裏。他怕父母發現妹妹已經成熟,他們會讓她嫁人來換取一些家用。當他決定帶妹妹離開家,防止妹妹被迫出嫁後,他所做的一系列準備都讓我很感慨。他僅僅是一個12歲的男孩子呀,能如此的成熟,這樣負責地爲自己的妹妹着想,小小的他已經懂的盡全力去保護自己愛的人,毫不退縮。

當贊恩逃離開家,被拉希爾收留的那一段,讓我覺得陌生人之間也是有溫情的。拉希爾也是一位沒有戶口的黑人女性,她的孩子約納斯也是黑戶,她需要爲解決證件問題想各種辦法。當贊恩向她求助,她將贊恩帶回家照顧約納斯,也許飯不好吃,但至少贊恩不會空着肚皮。贊恩是善良並且聰明的,他每天在家照顧約納斯,變着法讓小黑孩感受到不一樣的快樂。拉希爾被抓後,贊恩並沒有拋棄她的孩子,用偷來的滑板車拉着約納斯到處找她。有人說贊恩最後還是將約納斯交給了人販子,我相信贊恩是以爲這樣能給約納斯另一個家的,那不是贊恩不愛這個嬰兒,實在是形勢比人強,實在是想盡了一切辦法都活不下去啊。

從這個層面來看後,我似乎也沒有那麼厭惡贊恩的父母。是的,我承認,他們生而不養、養而不育,對孩子的成長是多麼的不公平、多麼的殘忍。但也許他們並不是不愛,而是愛不起。他們是愚昧的,就像贊恩的父親說,孩子是男人的脊樑,所以他們一生再生,也許他們以爲孩子多一些就可以有更多的人出力補貼生活,當家族成員多了就不會輕易被欺負。中國的舊社會又何嘗不是這樣,養不起卻還是生了很多,在那種衣不裹體,食不裹腹的現狀下,以爲多生就能保證存活率,卻沒有想到過優生優育。總的來說,是受教育程度低,是思想的愚昧、是經濟的落後,是戰爭帶來的後果。贊恩也想養活約納斯不是嗎?但他真的沒有辦法了,也許贊恩的父母又何嘗不是呢!當然,他們的錯誤我們不得不警醒,每一個小孩都值得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伴隨他們的絕不應該是謾罵和毆打。當贊恩的父母在法庭上痛哭流涕時,我只能說命運是很無奈的,但請不要將自己的命運在下一代身上重複。當然,我們都更加期待一個和平的世界,不會有戰爭導致難民的出現。

最後,想用紀伯倫的一首詩節選作爲文章的結尾,之後我也是要當媽媽的人啊!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

                      ——紀伯倫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爲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爲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