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爲古風?

[知識整理]

‖古風又叫古體詩:

是中古人創作詩歌的文學體裁。從詩句的字數看:古體詩分爲四言詩、五言詩和七言詩等形式。四言是四個字一句,五言是五個字一句,七言是七個字一句。五言古體詩簡稱五古;七言古體詩簡稱七古,而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含義:詩歌體裁,與近體詩相對的詩體。
形式:四言詩、五言詩和七言詩。
載體:“歌”、“行”、“吟”三種。
特點:古體詩  是與近體詩相對而言的詩體。近體詩形成前,各種詩歌體裁。也稱古詩、古風,有“歌”、“行”、“吟”三種載體。

‖漫談古體詩的形式:

從作品數量來看,四言古體詩作相對較少,但也不泛典型的詩歌作品。《詩經》中收集的上古詩歌就以四言詩爲主,兩漢、魏、晉仍有人寫四言詩,曹操的《觀滄海》、陶淵明的《停雲》都是典型的四言詩。

五言和七言古體詩作較多,簡稱五古、七古。

五古最早產生於漢代。《古詩十九首》都是五言古詩。漢代以後,寫五言古詩的人很多。南北朝時的詩大都是五言的,唐代及其以後的古體詩中五言的也較多。而七古的產生可能早於五古。但在唐代以前不如五古多見。到了唐代,七古大量地出現,唐人又稱七古爲長句。

雜言詩也是古體詩所獨有的。詩句長短不齊,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爲三、四、五、七言相雜,而以七言爲主,故習慣上歸入七古一類。《詩經》和漢樂府民歌中雜言詩較多。

漢魏以來樂府詩配合音樂,有歌、行、曲、辭等。唐人樂府詩多不合樂。唐宋時代的雜言詩形式多種多樣:有七言中雜五言的,如李白的《行路難》;有七言中雜三言的,如張耒的《牧牛兒》;有七言中雜三、五言的,如李白的《將進酒》;有七言中雜二、三、四五言至十言以上的,如杜甫的《茅屋爲秋風所破歌》;有以四、六、八言爲主雜以五、七言的,如李白的《蜀道難》。

此外,古絕句在唐時也有作者;都屬古體詩範圍。古體詩在發展過程中與近體詩有交互關係,南北朝後期出現了講求聲律、對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介乎古體、近體之間的新體詩。唐代一部分古詩有律化傾向,乃至古體作品中常融入近體句式。但也有些古詩作者有意識與近體相區別,多用拗句,間或散文來避律。

分類:

古體詩格律自由,不拘對仗、平仄,押韻較寬,篇幅長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體和雜言體  。

「四言體」

四言體盛行於西周、春秋戰國時期,除《楚辭》  外,其他詩作出現不多。

四言詩是古代產生最早的一種詩體。《詩經》中的《國風》、《小雅》、《大雅》等都是以四言詩爲基本體裁。在先秦兩漢的其他典籍裏,如《史記》所載《麥秀歌》,《左傳》所載《宋城子謳》、《子產誦》等,也都是以四言體爲主。可見,在西周到春秋時期,無論是社會上層還是下層,娛樂場合還是祭祀場合,最流行的詩體是四言詩。

「五言體」

五言詩,古代詩歌體裁。是指每句五個字的詩體,全篇由五字句構成的詩。五言詩可以容納更多的詞彙,從而擴展了詩歌的容量,能夠更靈活細緻地抒情和敘事。在音節上,奇偶相配,也更富於音樂美。因此,它更爲適應漢以後發展了的社會生活,從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詩的正統地位,成爲古典詩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初唐以後,產生了近體詩,其中即有五言律詩、五言絕句。唐代以前的五言詩便通稱爲“五言古詩”或“五古”。

五言詩是每句五個字的詩體。它作爲一種獨立的詩體,大約起源於西漢而在東漢末年趨於成熟。當然,《詩經》中早就有五言的句子,如《召南·行露》:“誰謂雀無角,何以穿我屋?誰謂女無家,何以速我獄?”漢魏六朝時期的詩作,以五言爲主。說明五言詩形成於此一時期。古代本有五言詩起於李陵《與蘇武詩》的說法,但後人多加以否認,如蘇軟題(文選動便說:“李陵、蘇武,五言皆僞。”又有說五言起於《古詩十九首》,也未獲廣泛贊同。大抵五言詩系吸收民歌的形式而成。

秦始皇時的民歌《長城謠》:“生男慎勿舉,生女哺用脯。不見長城下,屍骸相支柱。”就是使用五言。漢代的樂府詩如《江南》、《白頭吟》、《陌上桑》、《孔雀東南飛》等也是五言。文人作的五言詩,一般認爲最早的要算班固的《詠史》。五言的句式是在四言的基礎上每句增加一個字,在句子的節奏上增加了一拍,形成了二二一或二一二的節拍羣。由於不同節奏在詩中交錯運用,就使句式更富於變化,更具有音樂感。

六言體

六言詩屬古風類詩文,已不多見到了。

六言詩是舊詩的一種體裁,全詩都是六個字一句。在《詩經》中已有萌芽。其後詩人也偶爾寫過六言四句的短詩,如王維的《田園樂》:''桃紅復含宿雨,柳線更帶朝煙。花落家僮未歸,鳥啼山客猶眠。''

六言散句最早散見於《詩經》。其中有單句,亦有偶句。如“室人交遍謫我”、“室人交遍摧我”(《邶風·北門》),“行役夙夜無已”、“行役夙夜無寐”(《魏風·陟岵》),“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豳風·七月》),“置之河之幹兮,河水清且漣漪”(《魏風·伐檀》)。正是因爲《詩經》中有這麼多的六言句,摯虞和劉勰論六言詩的起源,才追根溯源到這裏。但是,《詩經》中的六言詩僅是散句,既比較少見,又沒有兩句以上的六言句連續出現的情況。所以,如果以爲在《詩經》時代就已經出現了完整的六言詩,顯然缺少足夠的證據。

到了《楚辭》,六言句不僅較爲常見,而且有連續四句以上的情況出現。《離騷》  的基本句式是上七下六,如“駟玉虯以乘笲兮,溘埃風餘上徵。朝發軔於蒼梧兮,夕餘至乎玄圃。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吾令羲和珥節兮,望崦嵫而勿迫”。這樣一種句式,如果去掉上句的“兮”字,實際上已經具備了六言詩的雛形。《九辯》中甚至出現了連續的六言句:“慷慨絕兮不得,中瞀亂兮迷惑。私自憐兮何極,心怦怦兮諒直。”這是一個很值得注意的現象。因爲,作爲一種詩歌體式,如果能夠獨立成爲一首詩,至少應該有四句以上,否則只能算是詩句,而不能算是一首完整的詩歌。可以說,《離騷》的上七下六句式及《楚辭》中大量出現的整齊的六言句,爲六言詩走向成熟奠定了基礎。

完整而規範的六言詩是在建安時期纔出現的。現存最早最完整的六言詩,是孔融的三首六言詩。孔融是建安七子之一,詩文俱享名於當時。在詩歌創作上,他在借鑑《詩經》、《楚辭》和兩漢樂府六言散句的基礎上,創作出了完整的六言詩:

漢家中葉道微,董卓作亂乘衰,僭上虐下專威,萬官惶怖莫違,百姓慘慘心悲。

郭李紛爭爲非,遷都長安思歸。瞻望關東可哀,夢想曹公歸來  。

從洛到許巍巍,曹公憂國無私,減去廚膳甘肥。羣僚率從祁祁,雖得俸祿常飢,念我苦寒心悲。

孔融之後,曹丕、曹植兄弟皆有六言詩傳世。曹丕有六言詩三首,其中《黎陽作詩》和《令詩》是規範的六言詩;《寡婦詩》形式爲六言,但因每句第四字爲“兮”字,因而可視爲六言別體。

七言體

七言詩包括七言古詩(簡稱七古)、七言律詩(簡稱七律)和七言絕句(簡稱七絕)。

七言體是古代詩歌體裁,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句爲主的詩體。它起於民間歌謠。

先秦時期除《詩經》,《楚辭》已有七言句式外,《荀子》的《成相篇》就是模仿民間歌謠寫成的以七言爲主的雜言體韻文。

西漢時期除《漢書》所載的《樓護歌》、《上郡歌》外,還有司馬相如的《凡將篇》、史游的《急就篇》等七言通俗韻文。

東漢七言、雜言民謠爲數更多,如東漢末年的《小麥謠》、《城上烏》(司馬彪《續漢書·五行志》)、《桓靈時童謠》"舉秀才"(葛洪《抱朴子·審舉》)都是很生動、通俗流暢的七言和雜言民間作品。相傳漢武帝曾會聚羣臣作柏梁臺七言聯句,但據後人考證,實系僞託,並不可靠。

魏曹丕的《燕歌行》是現存的第一首文人創作的完整七言詩。以後湯惠休、鮑照都有七言作品。鮑照的《擬行路難》18首,不僅在詩歌內容上有很大擴展,同時還把原來七言詩的句句用韻變爲隔句用韻和可以換韻,爲七言體的發展開出了新路。

從樑至隋七言體詩歌逐漸增多,至唐代七言詩才真正發達起來。七言詩的出現,爲詩歌提供了一個新的、有更大容量的形式,豐富了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表現力。

雜言體

雜言詩,因詩中句子字數長短間雜而得名,其句中字數不定,最短僅有一字,長句有達九、十字以上者,以三、四、五、七字相間者爲多。其特點是形式比較自由,便於無所拘束地表達思想感情。凡是以情致或氣勢勝的詩人,對於雜言詩都有極大的偏愛。

中國古代詩歌整齊劃一的格律詩發展到中唐達到巔峯狀態(代表詩人是杜甫),因爲其形式上的詩美空間已經被唐代的大詩人挖掘而所剩有限,因此唐末五代中國的格律詩向雜言詩發展,形成一個對整齊劃一而導致形式有些僵化的格律詩的反撥,而最終定型爲“詞”這一雜言詩體制形式。而詞,最終發展到了“一代之文學”的高度,取得偉大成就。

「區分」
古體詩
近體詩
以格律分類
除需用韻之外,不受格律限制
除需用韻之外,受到格律限制
以字數分類
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雜言體
只有五言,七言兩種形式
以句數分類
從兩句到百句都有
絕句四句,律詩八句,排律八句以上
以用韻分類
1.全首詩可以用一個平聲韻或仄聲韻,有
可隨意轉爲其他的。
2.一首詩中每句都可以用韻,用於韻腳的字
可以重複。
3.詩中用韻不限定在偶數句子上,奇數句
也可以用韻。
4.詩中可以用鄰韻和上去聲通押。
5.允許散文化的句子。
1.一首詩限用一個韻,除第一句可以用韻或不
用韻之外,其餘句子都是雙數句用韻。
2.用於韻腳的字不能重複。
3.不用韻句子的末一字,平仄聲不能與用韻句
子的末一字相同。
4.除起句外不能用鄰韻。


古體詩的用韻:

古體詩既可以押平聲韻,又可以押仄聲韻。在仄聲韻當中,還要區別上聲韻、去聲韻、入聲韻;一般地說,不同聲調是不可以押韻的。 古體詩用韻,比律詩稍寬;一韻獨用固然可以,兩個以上的韻通用也行。但是,所謂通用也不是隨便亂來的;必須是鄰韻才能通用。

依一般情況看來,平上去三聲各可分爲十五類,如下表:
第一類:平聲東冬;上聲董腫;去聲送宋。
第二類:平聲江陽;上聲講養;去聲絳漾。
第三類:平聲支微齊,上聲紙尾薺,去聲寘未霽。
第四類:平聲魚虞,上聲語麌;去聲御遇。
第五類:平聲佳灰,上聲蟹賄,去聲泰卦隊。
第六類:平聲真文及元半,上聲軫吻及阮半,去聲震問及願半。
第七類:平聲寒刪先及元半,上聲旱潸銑及阮半,去聲翰諫霰及願半。
第八類:平聲蕭餚豪,上聲筱巧皓,去聲嘯效號。
第九類:平聲歌,上聲哿,去聲個。
第十類:平聲麻,上聲馬,去聲禡。
第十一類:平聲庚青,上聲梗迥,去聲敬徑。
第十二類:平聲蒸。
第十三類:平聲尤,上聲有,去聲宥。
第十四類:平聲侵,上聲寢,去聲沁。
第十五類:平聲覃鹽鹹,上聲鹹儉豏,去聲勘豔陷。
入聲可分爲八類:
第一類:屋沃。
第二類:覺藥。
第三類:質物及月半。
第四類:曷黠屑及月半。
第五類:陌錫。
第六類:職。
第七類:緝。
第八類:合葉洽。
古體詩獨用的七個韻: 歌 麻 蒸 尤 侵 職 緝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