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定信念 勇於擔當 知難而進 敢於勝利——我眼中的“浙西南革命精神”

得知浙西南革命精神表述語徵集活動時,已經過了截止期,倍感遺憾。

但我對“浙西南革命精神”感到由衷崇敬,對提煉與傳承、發揚這種精神的一系列舉動感到由衷欽佩。

由於調研的緣故,近些年到縉雲多次,對於縉雲和麗水的“紅色”文化有一些瞭解和體認。但在麗水市委於2018年提出“要繼承、弘揚和踐行‘浙西南革命精神’、將精神的強大動力轉化爲全面推動‘麗水之幹’的自覺行動”,相關的宣傳教育活動如火如荼之際,“浙西南革命精神”這個詞彙才第一次闖入我的視野。

我才知道,縉雲和麗水的“紅色”文化的產生背景、歷史脈絡、革命事蹟、鬥爭路線和壯麗故事。我才知道,正如麗水市委書記胡海峯指出的:“浙西南革命精神”真的是“麗水彌足珍貴的精神本底”。

這一段革命鬥爭的歷程是如此特殊,但在公衆歷史記憶中又如此隱沒,這讓我也感到有責任加入到對這段歷史和這一精神的傳播和弘揚隊列之中,作爲知識分子,成爲紅色精神傳承和開揚的一個節點。

從大的史實上看,浙西南革命的脈絡是比較清晰的:它發生於1934年5月,受“左”傾錯誤影響,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繞”失敗之際,所包含的基本歷史線索包括:紅軍抗日先遣隊從瑞金出發北上(1934年7月),一度轉戰浙西南;北上行動失敗後,以先遣隊突圍部隊爲基礎,組建紅軍挺進師,進入浙江境內(1935年2月),廣泛開展游擊戰和羣衆工作,在浙西南實行武裝割據,創建蘇維埃根據地等。

2019年4月29日,中央黨校《學習時報》刊發《浙西南革命:中央紅軍長征的戰略策應》一文所加“編者按”,較好地總結和評價了這一段革命史實:

在中央紅軍主力實施戰略轉移前,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決定成立北上抗日先遣隊,經福建北上到閩浙贛皖邊區以調動和牽制敵人。在先遣隊的掩護下,中央紅軍主力開始長征。爲了進一步策應中央紅軍行動,中革軍委又增強先遣隊兵力,以期發揮更大作用。在極其艱難的情況下,先遣隊餘部組成挺進師,在浙西南掀起革命高潮,在國民黨腹心地區豎起不倒的紅旗,爲中國革命寫下了可歌可泣的奮鬥詩篇。

1935年春,紅軍挺進師臨危受命,肩負起抗日先遣隊策應長征的艱鉅使命,挺進浙西南,建立根據地,掀起革命高潮,有效吸引並長期牽制國民黨大量兵力,直接減輕了長征中紅軍主力的軍事壓力。浙西南革命爲策應長征這一中國革命由挫折走向勝利的偉大歷史轉折,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應該說,《浙西南革命:中央紅軍長征的戰略策應》一文梳理的革命史實的確是鮮爲人知的。

浙西南革命的戰略意義在於掩護紅軍主力戰略轉移,策應紅軍主力長征。梳理這段歷史,讓人印象尤爲深刻的是“在浙西南人民的支持下,挺進師迅速燃起浙西南革命烈火,在全國革命形勢轉入低潮之時掀起了浙西南革命高潮”。發生在浙江這片國民黨統治的腹心區域,面臨極爲惡劣鬥爭環境的浙西南革命,能燃起烈火,掀起高潮,的確當得上“可歌可泣的奮鬥詩篇”和“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的評語。

對於這一壯麗詩篇和歷史性貢獻,對於浙西南革命先輩的前赴後繼、浴血犧牲,對於將革命精神注入今天的麗水市高質量譜寫綠色新篇章、開闢新時代“兩山”發展新境界的征程,我感到振奮和欽仰。作爲一個對縉雲、對麗水有感情的外地高校教師,我也願意提出我對“浙西南革命精神”的提煉、思考,與處州大地的千萬羣衆共同傳承這份精神和記憶。

我想我會用16個字表達這份沉甸甸的革命精神遺產:堅定信念,勇於擔當,知難而進,敢於勝利。

浙西南革命是在革命處於低潮時,以徹底的和勇於犧牲的精神,依靠羣衆,展開積極自主和英勇無畏的鬥爭,爲中央主力紅軍的戰略轉移這一大局提供重要戰略支持。

在這段革命鬥爭歷史中,浙西南軍民是以堅定的信念和大局觀念,以鬥爭決心和大無畏精神,擔當起了策應紅軍主力轉移的重擔,在位於國民黨統治核心區域孤軍奮戰情況下,能夠知難而進,“豎起不倒的紅旗”,建起讓國民黨長期如鯁在喉、如坐鍼氈的紅色堡壘,取得一個又一個鬥爭勝利,掀起一個又一個革命高潮。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指出:“偉大的事業需要偉大的精神。”通過對紅色精神的提煉,對紅色資源的挖掘,以偉大的浙西南革命精神引領和鼓舞高質量綠色發展的偉大事業,爲今天的“麗水之幹”找到精神依歸,這是一種“不忘初心,砥礪奮進”的深沉情懷,更是一種“精神變物質、物質變精神的辯證法”智慧。(麗水日報,2019年5月28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