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蒐集資料,快速建立個人知識體系-125

2019年6月2日17:25:48


在上節課,我們介紹瞭如何用印象筆記做日程管理。這節課,我們會講資料的蒐集與整理,幫你快速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

在我們當下的這個社會,沒有任何力量比知識更強大。如果只是被動地接收信息,而不會主動學習,那註定會被淘汰。特別是當我們走出校園之後,不再有老師的指引,自我學習、自我教育的能力會成爲一個人的核心能力之一。能否快速建立起自己的知識體系,將決定你在這個社會能否一直保有競爭力。

其實,獲得知識遠遠沒有我們想象得那麼難,它不過是去收割別人爲我們種的莊稼而已。除了讀書、課堂學習,建立知識體系最有效的方法是,有目的性地蒐集資料並輸出。可能是,老闆交待你寫個行業報告;可能是,在開會時需要就某個專業領域討論;可能是,生活中遇到問題需要他人的一手經驗。

這都是在逼迫你去主動學習,因爲有壓力,所以效果會非常好。而且,不同於你在學校學習的專業知識,你在這些情況下獲得的知識才會對你職業發展和個人進步大有幫助。與讀書和課堂學習相比,它可能不具有系統性,但卻是構建知識體系最快速、效果最好的方法。

我們在第一模塊介紹不同筆記法的同時,也講解過如何進行信息管理,把不同的信息來源歸攏到一起,建立起你的信息庫。這節課的內容和信息管理非常不同,因爲信息管理目的性比較弱,而且沒有經過加工,也不會馬上輸出,一般是你在微信、網頁等地方隨機看到信息,然後保存到印象筆記中;而這節課我要教你的是,目的性非常強的資料收集,並且把資料深加工,並及時輸出。

下面我們就進入這節課的主要內容。我會告訴你,如何精準蒐集到需要的資料,這些資料應該被如何安置,又如何把這些資料用起來,吸收其中的知識精華。

一、從哪兒來

先來看如何精準蒐集到需要的資料,也就是解決知識“從哪來”的問題。一般人想到的可能就是百度,大不了谷歌。可是這樣效率實在有點低,如果想要做到精準蒐集,那必定要根據不同的資料需求,去不同的地方蒐集。因爲資料類型太多,時間又有限,所以我只講兩類最重要、最常見的,而且是百度不太容易解決的,一個是行業分析,一個是專業知識。

首先,是行業分析。很多人的工作都會涉及到行業分析,就算不是自己寫,也會在其他情況下用到。行業分析的獲取途徑主要有三個,分別是:諮詢公司、智庫與研究院、權威媒體。

很多諮詢公司都會定期發佈行業分析,比較推薦的是MBB三大諮詢公司—一麥肯錫、貝恩、波士頓。這三家諮詢公司基本上覆蓋了大部分行業。

萬一你真的接到了一個寫行業分析報告的任務,又不知道如何下手,諮詢公司的報告絕對是你的第一參考對象。比如,文稿中的截圖就是貝恩公司一個報告的目錄。而且,如果你想了解相關行業在國外的發展情況,這三大諮詢公司提供的信息就非常有價值。

除此之外,一些智庫和研究院的網站也提供了非常多的行業數據和分析。比較靠譜的有: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騰訊的企鵝智酷、阿里研究院。互聯網行業的很多數據都可以在這些地方找到。

當然,一些比較權威的媒體在年底也會發布一些行業分析,比如36氮、虎嗅等。他們的分析報告雖然沒有像諮詢公司和智庫寫得那麼詳細,但好在可讀性較強,門檻也低,如果你對這個行業並不瞭解,可以嘗試先看一些媒體發佈的報告。

這就是行業分析的精準蒐集方法,比你去百度要省不少力,而且這些也經常百度不到。除了行業分析,還有一類我們經常找不到或不知道去哪裏找的資料,就是比較專業的知識。

專業知識的來源主要有:書籍、科普媒體、學術文章。其實,很多人覺得專業知識不容易找到,基本上是因爲直接去百度找,結果要不然就是搜不到,要不然就是搜到的比較水。所以專業知識也需要精準蒐集,如果你對這個專業並不熟悉,可以先找一些科普文章或者的級的書來看。如果這個專業門檻不高,或者你對它有一定的瞭解,那可以去看一些學術文章 學術文章的搜索方法很簡單,如果你不差錢,可以直接去“知網”付費下載。可我們大部分人還是差錢的,那可以先去百度學術或谷歌學術(Google Scholar)上搜索,可以搜索到一些免費但質量不低的學術文章。

不過知網也有免費下載的途徑,一些圖書館會提供免費下載途徑,而且線上操作就可以,不需要自己跑到圖書館。比如,浙江圖書館,在支付寶上搜索“浙江圖書館”,可以在線開通借閱服務,芝麻信用達到550還可以免押金。註冊完之後,可以直接登錄浙江圖書館官網,免費使用知網的資源。

除了專業知識和行業信息,如果你遇到了一些比較難搜到的資料,那我來教你一招,叫做“垂直搜索”。它是說,不要上來就直接百度,而是去垂直領域的一些網站或APP搜索。比如,醫療信息,就去丁香醫生等地方去找;房地產信息就去相關的中介網站去找。垂直搜索會比直接在百度上搜到的資料更加快捷和精準。

二、到哪兒去

那搜到之後怎麼辦呢?資料“到哪兒去”的問題怎麼解決?這時候,筆記就派上用場了。

還是用印象筆記,根據我們在第一模塊講的操作方法,把不同來源的資料都放在印象筆記中。但也不能隨便亂放。

首先,不能和我之前教你的建立的信息庫放在一起,而是建立一個專屬的資料庫。然後在資料庫下有兩類筆記本,一類是“工作流”,也就是你收集和正在加工的資料;一類是“經驗庫”,也就是你已經加工過的資料和輸出成果。

以文稿中的筆記截圖爲例,資料庫中的第一個筆記本是工作流,剩下的是已經加工並輸出過的資料。我利用序號,把工作流這個筆記本放在了第一個,等工作流輸出完成之後,就修改筆記本名稱,然後需要時,再新建一個工作流。

當你正在蒐集資料時,把資料都放在工作流這個筆記本中。爲了提高效率,你可以在把資料放進印象筆記時,就用標籤爲資料進行價值分級,把對要寫的文章價值大的和價值一般的區分開來。這樣,之後在用到資料的時候就能快速判斷先查閱哪個。

如果對資料加工完,要寫的東西也寫完了,除了修改筆記本的名稱,從而把它歸類爲經驗庫之外,還可以把低價值的資料都刪除,然後把高價值的資料作爲原始素材保存下來。這樣做了之後,以後再查的時候也更加方便。

需要注意的是,你在這時候刪除的可能並不是之前價值分級比較低的,因爲你在輸出文章的時候必然會對資料進行更深度的加工,理解也會不一樣,對其價值的判斷也會發生變化。所以,把工作流筆記變成經驗庫筆記之後,對資料進行刪減是必不可少的。

三、怎麼用

下面我們繼續來講一下,資料保存到印象筆記之後,應該怎麼用。不要忘了,我們蒐集資料的目的是爲了輸出成文章或報告,這個過程其實並不容易。也正是因爲這個過程不容易,所以等到我們輸出之後,對資料的理解程度遠遠比純粹閱讀要深得多,而且也會獲得不少問題相關的知識,從而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知識體系。

當我們面對筆記本中的大量資料時,會很容易迷失,不知道從什麼地方下手。這時候有個很好的方法是,除了蒐集到的資料外,在工作流筆記本中建立兩個筆記,一個是工作臺,一個是中轉站。中轉站的用途是,把資料當中的精華全部複製粘貼過來,大大減少你需要面對的資料的量,這樣你會更容易找切入點,資料分類也更容易。很多人在找資料時常出現的一個問題是直接在資料中劃線標註,這樣在用的時候,還是不記得,得從頭開始找。但如果把你想標註的都整合在一個筆記中,效率就會高很多。

至於工作臺,就是你直接用來寫文章的。我建議直接用印象筆記建立一個markdown來當工作臺筆記,這樣你寫完之後也不用調格式了。

通過工作臺+中轉站的組合,你資料加工和輸出的難度會小很多。在寫完之後,中轉站也可以直接刪除,直接把工作臺和價值高的原始素材留下來。

四、總結

最後,來總結一下這節課的內容。這節課主要講的是,如何精準蒐集資料,並通過加工和輸出逐步建立知識體系。

首先,在蒐集資料方面,我介紹了兩種重要但不是特別容易找到的資料應該如何去搜集。一個是行業分析,可以在諮詢公司網站、智庫與研究院、權威媒體這三個途徑找到。另一個是專業知識,可以通過書籍、科普媒體、學術文章獲得。

蒐集到資料之後,把它放在“工作流”筆記本中,並同時把資料進行價值分級。加工完之後,修改筆記本名稱,刪掉價值低的資料,就成爲了一個“經驗庫”型的筆記。

在對資料進行加工時,可以先在工作流筆記本中建立一箇中轉站,把資料中的精華歸結到一個筆記中,方便歸類和整理。然後建立一個markdown筆記當做工作臺,直接輸出成文章。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