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茶

唐代陸羽在《茶經》中有“以湯沃焉,謂之庵茶,或用蔥、姜、棗、橘皮、茱英、薄荷之屬,煮之百沸”的記載,當時已有在煮飲茶葉時加入香料,以益茶味,協調茶葉作用的做法。


宋代常常加入茶中的則是龍腦香,北宋蔡襄的《茶錄》,熊蕃撰、熊克增補的《宣和北苑貢茶錄》中,都談到在貢茶中摻入龍腦香增加茶香的做法。

《茶錄》中提到“茶有真香,而入貢者微以龍腦和膏,欲助其香”。


《證類本草》“龍腦香……於茶亦相宜,多則掩茶氣味,萬物中香無出其右者”。


真正的“花茶”生產也始於宋,趙希鵠的《調燮類篇》記載:“諸花開時,摘其半含半放香氣全者,量茶葉多少,摘花爲伴……”明代朱權《茶譜》說到“今人以果品爲換茶,莫若梅、桂、茉莉三花最佳。可將蓓蕾數枚投於甌內罨之。少傾,其花自開。甌未至脣,香氣盈鼻矣”。這是一種以花代茶的品飲法,因此稱作“換茶”。還有“薰香茶法”:“百花有香者皆可。當花盛開時,以紙糊竹籠兩隔,上層置茶,下層置花,宜密封固,經宿開換舊花。如此數日,其茶自有香氣可愛。有不用花,用龍腦薰者亦可。”


本文來源於傅京亮著《香學三百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