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答題

傾聽了不同國家的音樂,接觸了不同風格的異域音調,我由此對音樂的“中國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從而更有意識地去尋找“中國味”。

這段話可以啓發人們如何去認識事物。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對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  上海2019高考作文題

《我對音樂欣賞的理解》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國人接觸的音樂風格顯然已經與世界接軌,大陸的音樂市場也從大量的泊來品到大量的中國音樂人出品,我們從最早多檔音樂選秀節目的火爆又在音樂推廣上推波助瀾,好聽的作品層出不窮,蘇聰、譚盾都已經走向世界。

其實,單就音樂來說,不同民族有不同的音符組合,這些組合構成某首樂曲的特色,你聽某首曲子感覺它是中國的、歐洲的、俄羅斯的,或者西方的,黑人的,概是因爲這個原因,比如,同樣是中國人寫的歌,《茉莉花》和《白樺林》,前者就是中國味,後者就是俄羅斯味。

音樂的味道又是可以借鑑和融合的。現在風靡世界的爵士和布魯斯就是黑人的音樂,最早在美國被白人音樂人接受並傳播,隨着邁克爾傑克遜的走紅在世界普及。記得有一次聽東方電視臺主持人林棟甫接受採訪時說,他第一次去辦美國簽證,被問到去訪理由時,就回答想去了解爵士樂,簽證官就批給他了。現在不說美國音樂人的作品會有大量黑人音樂元素,我們中國音樂人也會採用。

音樂要打動聽衆,不在什麼味,而是要譜寫真情實感,比如《我愛你,中國》、《我和我的祖國》都誕生於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詞曲、演唱情真意切,至今受到廣泛喜愛。

比較出真知。眼界寬了,接觸的面廣了,聽衆自然會有比較,有偏愛。雖然在不同場景、不同心情下會想聽某個類型的音樂,但在心底深處哼唱的音樂應該就是你的原味音樂了。僅此而已。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