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平凡生活從來不是理所當然

夜已深,不能寐,剛看完《八佰》回來。興許是因爲家住蘇州河附近,離四行倉庫不遠,經常路過附近的晉元路,也去參觀過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所以觀影是加深了體驗。

《八佰》講述的歷史,已經不陌生了。

1937年的淞滬會戰已激戰70餘日。10月26日,上海大場鎮失守,戰局急轉直下。爲避免被日軍圍殲,中國守軍開始撤退,唯有一營(88師524團1營)奉命留在蘇州河北岸的四行倉庫內,與日軍誓死抵抗,掩護大軍撤離。

四行倉庫是一座位於上海市原閘北區南部、蘇州河北岸、西藏路橋西北角的倉庫建築。它原是大陸銀行和北四行(金城銀行、中南銀行、大陸銀行及鹽業銀行)聯合倉庫,即緊靠西藏北路的大陸銀行倉庫與緊靠現晉元路的北四行倉庫兩部分組成的,但一般均統稱爲“四行倉庫”。四行倉庫是一座混凝土建築有很大的厚度,是該地區最高的建築。日本坦克無法打穿其混凝土牆壁,由於先前被當作第八十八師師部,因此倉庫中貯存了大量食物、救護用品及彈藥。河對岸是英國租界,所以日本軍隊不敢用重炮,以及重磅炸彈轟炸四行倉庫。

這是一支僅有452人組成的孤軍,大部分還是新兵。從軍事上看,他們面對的幾乎是一場必敗之戰,沒有後援,以少敵多。

他們更像是爲了政治意義而準備好的犧牲品——國際聯盟即將開會之際,蔣政府企圖藉由他們的固守抵抗,尋求國際社會的同情和支援。

抱着“此地即是我們埋骨之處”的決心,衆將士死守四天四夜,利用四行倉庫的天然優勢,在日軍的猛烈攻勢之下,一次又一次地擊退日軍的衝鋒。他們的奮戰也引起了蘇州河對岸市民的關注,不僅爲他們搖旗吶喊,還祕密爲其籌集物資。

儘管這支部隊最終還是被要求停止作戰,退入租界,但他們的英勇事蹟廣爲流傳,成爲抗戰史上的“八百壯士”(團長謝晉元當時爲迷惑敵軍,對外稱部隊人數爲“八百”)。《八佰》便由此而生,更折射出千千萬萬曾經奮勇抗戰的中國英烈的不屈與韌力。

                  --  摘自“看理想”公衆號

歐豪(影片中角色扮演者,爲表述方便,下同)說,“爲什麼要打來打去啊”。爲什麼呢?是如黃曉明說,“戰爭的背後都是政治”?對老百姓而言,就是流血犧牲、妻離子散,甚至家破人亡。

影片表現強烈的對比,蘇州河兩岸宛如劃了整齊的分割線,這邊槍林彈雨,那邊演繹花樣年華,這邊看戲,那邊觀火,這無疑是一個足夠悲壯的故事,最初河南面的百姓還有看客的心態,不久就按捺不住的揪心、憤怒、加入戰鬥保家衛國,前面還在買早點的大學教授侯勇,從拿着望遠鏡觀注事態發展,到最後覺得“特欺負人了”忍不住拿出獵槍射擊……

那些戰士,大敵當前,魏晨、李晨、王千源……有膽魄有信念,歐豪、姜武、小湖北,有掙扎有牽掛,但最後都“丈夫許國,實爲幸事”。而那麼年輕的戰士,讓人不忍想像如果是自己的孩子是怎樣一種心情。有一部記錄片《他們不再變老》,講述一戰士兵的日常生活,大多也是年輕人,甚至是少年。是的,戰士往往是年輕人,他們獻身戰場,不再變老……

人類的貪慾永遠存在,某些侵略者的貪婪遠沒有止境。逛街購物、美酒佳餚、朋友聚會,也許一個轉瞬,這些美好轉眼就與你無關。沒有親歷過戰爭,我們永遠站在蘇州河的南岸。

建議在上海唯一的戰爭遺址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長期播放《八佰》。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