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崖山之後無中國 韓日對中國文化態度問題解讀

感覺此人觀點有些歪理,可以解讀大東亞共榮圈的意思,以及當今流行的中韓互爭中國文化歸屬問題。

感覺當憤青的原因還是太無知,網上噴子無數,我認爲在網噴之時,因該反省自己是否瞭解這段歷史不能人云亦云。瞭解歷史,瞭解中華文化,瞭解其他文化,並與之對比,這可能就是人之一輩子應該做的事情吧,活個明白或許很重要吧。。。。。

轉自:http://bbs.cnhubei.com/thread-3610909-1-1.html

1279年,崖山戰敗與南宋覆亡的消息傳到日本,在日本人的心頭引起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地震,於是舉國茹素,悼念中華。當時,上至天皇、將軍、大名,下至武士、平民,舉國披麻戴孝,痛苦涕零,向西跪拜,無法接受心目中的中華上國覆亡之事實。
從此,日本對中國的態度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歷史從此改變。
日本人把宋朝以前的中國,尊爲天朝上國,文明之導師,心中之偶像。什麼是中華呢?17世紀的日本認爲禮俗最文明、秩序最安定、歷史最綿延、風土最秀麗、人物最精彩的地方,就是‘中國’或‘中華’,這‘中國’或‘中華’並不是地理名詞,卻彷彿是一個文化象徵。
這種對中華文明膜拜的現象,直到明朝還有很多殘留。明朝時期,西方傳教士利馬竇與金尼閣在著作向我們展示了當時日本人對中國的崇拜:每當人們在宗教、文化問題上發生爭辯時,只要有人訴諸中國人的權威,爭論便會停止。假如大家在爭論一個問題: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當大家爭得面紅耳赤,拍桌子摔茶杯的時候,只要有人拿出典故:中國的某某先賢說過:“先有雞也。”於是,爭論就戛然而止。日本人認爲,既然中國人認爲“先有雞”,那麼就應該是“先有雞”,再爭論已沒必要了。
當西方傳教士向日本人傳教的時候,日本人非常謹慎。他們會問:“中國人信基督麼”?傳教士說,不信。日本人則說:“如果基督教確實是真正的宗教,那麼聰明的中國人肯定會知道它並且接受它。”言下之意是,既然中國人都不信,那麼說明這個教不值得信。所以,時至今日,基督教並沒有成爲日本最流行的宗教。
毫無疑問,這種一直以來對中華文明的頂禮膜拜心理,面對崖山之役、南宋覆亡這個歷史大悲劇,受到沉重打擊。崖山之後,日本人一方面捶胸頓足,悲憤不已;另一方面,又開始對宋朝之後的中國產生懷疑。如前面傳教士利馬竇與金尼閣所描述的情況,到達明朝時,日本對中國還存有敬意,但是這種敬意已經不如從前了,明朝東南沿海倭寇盛行,就是日本人對當時中國不再崇敬的結果。到了清朝的時候,日本人已經完全不認同中國人,一方面他們痛恨滿清統治者,痛恨他們滅亡了華夏最後一個朝代——明朝;另一方面,他們痛恨清朝的那些順民,痛恨他們認賊作父,對侵略者拱手稱臣,卑躬屈膝,這讓日本人非常不屑。於是,他們將此時的中國人蔑稱爲“支那”。
日本由於失去了“中華”這個導師,此時只好轉而向西方學習,以西方爲師,並在19世紀末,引發了一場深刻社會變革,這就是明治維新。
明治維新之後的日本,實力大增,越發蔑視支那,覺得大和民族更有資格成爲“中國”這片土地的主人。因此,他們認爲有必要採取行動,出兵中國,趕走滿清,統治支那。於是,爆發了中日甲午戰爭,日本人獲得了大勝,這就是國際上稱的“第一次中日戰爭”,這也是日本人第一次敢於對自己昔日的偶像、導師大動干戈。
但是,這分明不能讓日本滿足。既然支那已經腐化到無可救藥的地步,那麼日本應該繼續行動。1937年,經過長時間醞釀,第二次中日戰爭終於爆發,我們叫做“抗日戰爭”。對於侵略中國,對於南京大屠殺,日本人的心頭是沒有負罪感的。按照他們的邏輯,既然支那人都是愚昧懦弱的豬,那麼殺豬怎麼會有負罪感呢?因此,日本人殺了很多中國人,但是直到現在,仍舊不承認侵略。他們覺得,與其讓一羣豬佔領了他們心中的天朝上國的土地,還不如讓大和民族去佔領,大和民族作爲中華文明的正統繼承者,會把這片土地建設成爲大東亞共榮圈,而不是變成一個愚昧落後的國家。
“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其實就是日本人說出來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但是中國人從來不敢正視這個史實。當中國憤青動輒攻擊日本人時,殊不知這等拙劣表演,只會加深日本人對支那豬的蔑視。憤青們如果想證明自己纔是大漢後裔,那麼唯一正確的做法就是閉嘴,正視歷史,剖析民族劣根性,向漢族的學生——大和民族學習,方有出路。否則,你們叫囂得越兇,罵得越狠,越是證明了日本人的看法是對的。

誰繼正統——韓國的態度
朝鮮的態度跟日本完全一致。
朝鮮接受明朝冊封,萬曆年間明朝出兵援朝抗倭,更使朝鮮人刻骨銘心,感激不已。直至明亡260多年、再次被日本佔領,朝鮮一直在使用明崇禎年號。朝鮮覺得,自己纔是大明子民,是華夏的正統繼承者。
在朝鮮李朝的歷史記載中,萬曆皇帝卻享有極崇高的聲譽。在從萬曆二十年(1592)到二十六年(1598)的戰爭中,他派出的軍隊使朝鮮免於被日本豐臣秀吉所佔領,他的舉措挽救了朝鮮王朝。因此一直到朝鮮被迫尊奉清朝之後,朝鮮的朝臣還是自稱“神宗皇帝再造之國”和“神宗皇帝所活之民”,並且堅持明朝的紀年,甚至一直到很多年以後,萬曆皇帝在朝鮮仍然被隆重地祭祀。
有明一代,朝鮮人始終稱中華爲“天朝”。可清朝滅明、定都北京之後,朝鮮不再稱之爲“天朝”。朝鮮人並不把清帝國當作“中華”的正統,仍然對明帝國很依戀。朝鮮君臣在國內以“清國”、“北國”稱之,有時甚至用“胡皇”、“清虜”稱呼清朝君臣,不少朝鮮官員以與清朝使節交往爲恥。朝鮮人對於自己仍然堅持書寫明朝的年號,穿着明朝衣冠,特別感到自豪,也對清帝國的漢族人改易服色,順從了蠻夷衣冠相當蔑視。
在清帝國時期,朝鮮人從心底裏覺得,他們到中國來,就不是來朝覲天子,而只是到燕都來出差,使者們的旅行記名稱,也大多由“朝天”改成了“燕行”。他們雖然也恭恭敬敬地來朝賀,但是,心裏面卻滿是怨憤。像1803年出使北京的徐長輔就得出一個結論:“清人立國之規,大抵導風俗以禽獸之,率天下之民而愚之……”
可以說朝鮮對明朝中國的尊崇仰慕,是出於內心,發於至誠,不會因爲明朝中國實力的消長有所變化,甚至在明朝已經滅亡以後,這種由衷的感情,依然經久不息。
依照朝鮮士人的觀點,除非“得十萬之衆,長驅入關,掃清函夏,然後壯觀可論”。朝鮮士人閔鼎重甚至覺得,爲了拯救中華文明,朝鮮應當乘清人內亂,遼東空虛,以萬兵直搗黃龍,這樣便可以逆轉天下。閔鼎重的這種想法,在當時很多朝鮮士大夫心目中都有,他們都相信,清國的文化已經壞到無可救藥,所以“今天下中華制度,獨存於我國”——在他們看來,中國或許土地還存在,名稱還存在,但中國的文化實質和文明核心已經從其土地上消失了,或者說即便中國文化還存在,那他們自己也比這塊土地上的人更有資格作繼承人。
滿清覆滅後,他們發現滿清在中國依然是歌功頌德的對象,當年朝鮮人“雖下賤”也不會書寫其年號的康熙,在中國居然被膜拜成了聖主明君;而他們曾經在幾百年的時間裏,包含感情隆重祭祀的萬曆皇帝,崇禎皇帝,在中國卻被描繪成了病態人渣,曾經真心敬慕的明朝中國,被中國人自己描繪成一片黑暗。
在這樣的情況下,韓國人已經徹底不屑於與中國人爲伍了。徹底擺脫與中國歷史上的干係,似乎對韓國人來說,也就成了相當合理的選擇。韓國成功地將“端午祭”申請爲歷史文化遺產,將中醫並改名爲韓醫,說孔子是韓國人,把某些中國傳統文化精粹據爲己有……等等,不一而足。這一切,都是有深刻道理的。
在現今大陸,反韓似乎是很流行的風潮,網絡上對韓國人的憎惡似乎到了不共戴天。實際上,這種反韓風潮是極其淺薄的,只能顯示出那些自以爲是中國人的無知和無恥。
站在歷史的客觀角度,韓國人才是中華文明的正統繼承者。當我們對滿清侵略者認賊作父的時候,唯有他們還在尊奉大明。因此,無論從血統的純正性還是文化的正統性,跟韓國人相比,我們算個球?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