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崛起,是否會令人害怕?

  人類對自動化的恐懼從自動化出現時就開始了,最著名的例子發生在19世紀初的工業革命時期。

  當時,新發明動力織布機廣泛投入使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製衣過程的自動化,這意味着手工織布機的消失已經進入倒計時。

  憤怒的紡織工人摧毀了動力織布機,發動叛亂,被稱爲 “盧德分子”。

  盧德分子的暴力沒有阻止科技的發展和新舊更替。然而,與最初的擔憂相反,1830年至1900年間,與紡織品相關的工作崗位激增。

  作者用簡單的經濟學原理解釋了這一現象。動力織布機使生產成本降低,價格隨之下降,布料的需求大幅增加,刺激了整個行業對機械師、維修工人和質檢人員的需求。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很多曾經的盧德分子最終也接受了這些更爲體面的工作。

  換句話說,被機器奪走的工作會被機器創造的新工作所取代。  大連好的婦科醫院 mobile.bohaink.com

  然而,面對人工智能,許多人表示它與動力織布機這類技術不同,它將不再對勞動力需求產生積極影響。

  因爲動力織布機主要取代了人類的肌肉勞動,而人工智能(如自動駕駛汽車和機器人)將取代人類的思維,因而更具顛覆性影響。

  作者認爲,這樣的觀點同樣站不住腳。

  當今的人工智能是一組相當原始的模式識別算法。雖然這些算法能勝任圖像識別等簡單任務,但在需要常識、直覺和適應性的複雜任務上卻失敗了。

  比如世界上最先進的自動駕駛系統仍然無法安全地在高速上行駛,更不用說穿行於擁擠的城市街道尋找停車位了。

  所有的技術進步都需要至少幾十年的緩慢、痛苦和漸進的演進。

  作者說,人們往往傾向於負面預測。比如,更容易看到自己將失去的工作,而不是將獲得的工作。

  一個世紀前的人無法想象會有APP開發這樣的工作,因此,工作的不可預測性並不意味着人類勞動者註定要滅亡。

  作者相信,人們完全有能力適應自動化。結構化、重複性的工作可以外包給人工智能,但需要好奇心、創造力或同理心的工作卻不能。

  工作不會消失,而是會隨着生產力的提高而進化。

  當然,作者也承認,一些簡單而基礎性的工作將不可避免地被取代。他鼓勵人們在新技術發展成熟前多多學習,向人工智能的自動化經濟過渡,通過自身努力避免被淘汰。

  作者的結論是,考慮到人類將從技術發展中獲得巨大的長期技術、財政和社會效益,人工智能帶來的暫時不便都是微不足道的,自動化將人們從重複性和費力的任務中解放出來,激發出更大的創造力和智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