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迟迟,初逢南京

文|驿路奇奇

梧桐掠影,雨花石装点迷梦,我终于去到了南京。没有“到此一游”的潦草,延续去载北京胡同之行的闲适,这一次依旧围绕地铁沿线展开搜索,择选经典景点作为初逢南京、镌刻珍藏的短暂栖息地。

第一日

鸡鸣寺里没能看到期盼已久的樱花,上香亦是匆匆。山脚下、寺门前的野菜馅包子和糯米馅烧麦却别具特色,鲜咸可口,令人回味。

顺山路而上,登顶后,自明城墙俯瞰鸡鸣寺,俯瞰南京城,亦别有一番风景。当年的炮台犹在,城砖上斑驳的字迹犹在,一切都像是与那古老文明建立的特殊连结,心灵交汇间纵使偶然闯入的一对对拍摄婚纱照的新人让人有些出戏,仍然改变不了愿意停留片刻、沉静下来的心绪。

想起当初与x先生初次出游,于平遥古城暴走半日,也是这样一直牵着手,好似走到了时空尽头。

城墙之高,让人感叹何谓“易守难攻”,一步步向下行进,忍不住回望定格。出神之际,前往总统府的车已停在面前。

下车时,已换了一番天地,果然有格局、有气派!先后换了好几茬主人,建筑还有该有的样子,它的魂还在,怪不得人们都说这里装着“半部民国史”。

被改造成诚品书店的那一间,规模不大,却很精致,手绘明信片、园中纪念币再三把玩,终于入手。园内植物种类繁多、颇能引起观赏兴致。红枫、石兰、雪松与园林、假山搭配来看,真是一步一景,各有各的美好姿态。

偶遇一位思想上喜欢紧跟潮流的导游,讲解间让人听出了千篇一律教科书式导游词之外的意味,比如:房间布局朝向与风水的关系;雪松水土不服经百年方呈现,再三抢救依然无法挽回倾倒腐朽的命运;当年建设此地的精妙设计(地下室前院低后院高,身处其间便于防护)、节俭用材(虽偶有奢华装饰,为节约资金计,政府当年建造时大面积使用的是普通砖石),还有蒋先生当年使用那部电梯的趣闻等等,你总能在他讲述的过程中禁不住莞尔。

跟着人流半推半就地走出总统府,发现这里离住处不太远。漫步到1912主题街区,一面随意闲逛,一面寻觅晚饭的好去处。火锅店人太多、西餐店特色不强,选来选去,走进了“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想来大概是张嘉佳小说和电影的附属品,却没能在用餐时打动人心,点菜时抑制不住犹疑,从前崇尚小资的我,这一次真心觉得这里的一切中看不中用,一点也不接地气。离开时纵然有些失落,却并未影响出游的心情。踱回酒店时,路边买了些小吃,以备临睡前充饥,那一晚安眠到天亮。

第二日

除去到达离开,第二日是完完全全属于南京的。

钟山风景区的游历,是惊喜与遗憾交织,轻松与疲惫并存,间或充斥优雅与庄重之美的一段时光。

美龄宫虽然不大,但吃住行用无所不包,办公待客亦能满足,甚至还有专门的洗衣室和做礼拜的地方,后院的各色小花开得正艳,微风吹过,稍稍闲坐,悠然美好,烦恼全消。难怪蒋宋夫妇不忙时愿意来此小住,散漫闲适、清新纯净,已是偷得浮生几日的难得欢愉。而我也因前一日,先生送了我一枚由蒋宋定情之物(美龄宫吊坠)延伸出的雨花石戒指,而对此地颇具好感。(美龄宫化为雨花石,梧桐化为银饰,诉说着传奇爱情)

出美龄宫,往明孝陵,尝一碗卤干上路,一层层深入,神兽灵道庄严肃穆,岔路上的植物花朵依旧是互相掩映的美,零星的樱花弥补了鸡鸣寺之憾,而与红枫的第二次碰面则更像是老朋友相互致意。回廊留影,博物馆内明太祖与马皇后的卡通塑像活泼可人,讲解机器人带人领略现代科技的独特魅力。

一面肃穆伫立,一面暗自思索,惊叹于统治者曾经布局的壮举,也深切地感受着那无处不在的的野心。人活一世,生死轮回间有多少是虚妄的美,又有多少是当世者迷、后世者清地遗恨,大概没有人能够说清。

计划中的下一站,原本是风景区内最为著名的中山陵。怎奈免费却限流,来不及预约的我们,转道去了灵谷。些许遗憾,只能以曾经去过的广州中山纪念堂为蓝本,去尽力想象。

灵谷深松,宝塔高耸,暮鼓晨钟,香烟袅袅,处处是慈悲善举的佳话,时时有暖心动人的传奇,清净之地果然能给人启迪与荡涤。

此后循声找到了中山陵不远处的音乐台,舞台略小,交响乐却演奏得振奋人心,皆是世界名曲,抑或民族镇魂之作,听着就热血沸腾。走神间,一位拿相机的老先生吸引了我,除了关注台上,他也不忘用镜头记录下台下的精彩瞬间,说话间互相牵手的一对情侣进入的他的视线,闪光灯亮起的那一刻,二人满脸羞怯,难掩甜蜜。

下午晚些时候抵达了瞻园,江南园林的框景、造景之功果然名不虚传,亭台楼阁、水榭假山,曲曲直直,高低错落,反复玩味,同样的情境下,时间、光线都能赋予其不一样的风景。最幸运的,大概就是近距离观赏大朵的牡丹,沐浴其散发而出的福气与光华。

步行至乌衣巷,果然是“旧时王谢”变身“寻常人家”,商业街包裹之下,就连李香君住过的小楼也被贴上了展馆的标签,对外出售门票。感慨今人为发展旅游业所费的种种心思时,一杯十块钱的酸奶点醒了我:其实,大家都是为了生存啊!

不知不觉就抵达了秦淮河,河畔酒吧咖啡厅林立,河面游船迎来送往。我们,似与之平行而望,又似与之融而为一,静静坐下,观人,观景,观霓虹,也禁不住放一曲《秦淮景》,回味往昔,执手未来。

六年前的同一天,是我和先生第一次约会的日子,在某一间咖啡馆,和着半明半暗的灯光,窗前遥望的是都市建筑的硬朗质感。如今的秦淮,更添几分柔情。

第三日

转天遭遇大风,先生夸我安排博物馆之行的心思巧妙,临别之际概览古今全貌,又避免了恶劣天气的侵袭,绝对的一举两得。南京博物院享誉全国,人头攒动下的被迫限流自然也在情理之中。虽然幸运地约到了上午场,可赶上一波又一波学生流,还是让人头大。只好默默研究地图,观察人流走向,在筛选与错峰中寻求片刻的安宁。

习惯了天津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各自独立的设置,乍一看南京博物院的分区设置还真有些不适应。珍宝馆、民国馆、历史馆、美术馆、数字馆各自为政,有情景呈现、民俗展示,也有跨时空而来只为与你遥望对话的实物陈列。目不暇接,实实在在的文化饕餮。

若论喜欢,我最爱的当属美术馆前齐白石与达芬奇的遥望,中西交汇、灵魂际会,碰撞之美、艺术之美,让我联想起前一日瞻园偶遇的毕加索创意画展,细微处间曼妙灵魂。

再有就是镇馆之宝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据说它是明太祖精心设计而成,独具匠心,单独陈列,秉持着高洁纯粹的气韵,遗世独立,力压群雄。旅程以这样一件藏品收束,也算是一个完美的句点吧。

或许有人会说,行程中没有玄武湖,没有雨花台,更没有南京大屠杀纪念碑的所在,这旅行一点也不“南京”啊,而且,连正宗的南京大牌档都没有吃过,怎么能算资深玩家?

可我必须重申我的旅行原则,舒适第一,铭记第二,打卡最末。没有安排其余的行程,一则是原本写入计划,根据当时当刻情况做出的取舍;二则是因着纪念日的甜蜜,不愿让旅程太过沉重。

若论不完美,又何止你们料想的那些,两次路过南京大牌档,其中一次是返程那日专程打车前往,我知道先生的良苦用心,可还是要考虑列车时刻,考虑腹中空空,这才是明智。至于还是不能完全适应鸭血粉丝汤中鸭肝的味道,以及依旧没有学会吃灌汤包,其实都不那么重要。

重要的,永远是回忆里面的那些点滴美好,纵使有遗憾,也依然愿意铭记,值得铭记。

我会记住这个春天有关南京的每一个故事,也愿意在这个夏天认真记录回味那场温柔的相遇。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