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愛用髒話罵人的老師,後來被原諒了嗎?

Vista看天下(ID:vistaweek)

當老師破口大罵

當過學生的人如果有點自知之明

應該能想象得到老師有時候

會被學生氣得鼻子冒煙

甚至想把你罵個狗血淋頭

但如果真把髒話說出口

問題就絕對升級了

就比如前段時間引發軒然大波的

“上海交大老師辱罵學生”事件

該校電子信息與電氣

工程學院的老師倪某被曝

在學術交流羣裏

要求自己的研究生無休止工作

斥責學生沒完成任務

並伴有罵學生“垃圾

白癡,文盲

寫的東西跟屎一樣

你們怎麼不去吃屎呢”等侮辱性字眼

事情發酵後

該院系經過調查通報稱

倪某“確實在指導研究生論文

過程中存在言語不當、師德失範”的問題

將立即停止其教學工作

校方的處理很果斷

但輿論對這位老師的做法卻有不同的聲音

有不少當事人的學生髮聲說

老師用詞的確過分

但他教學水平高

平時接觸也覺得人還不錯

人都有複雜性

不至於就把他打成十惡不赦的惡魔老師

還有不少網友完全支持老師的做法

大牛老師看到學生不成器

完不成任務

恨鐵不成鋼很正常吧

罵你兩句怎麼了

古話都說“嚴師出高徒”呢

但也有很多網友認爲

師德是原則性的問題

身爲教書育人者

用侮辱性字眼貶損學生人格

就是有違職業道德的

而且

所謂的嚴格教學

激勵學生一定要用

粗魯罵人的方式表達嗎

答案也不一定

有趣的是

網友們都在從不同的角度分析

爭論老師罵學生的現象是否可以理解

卻很少有人會對此感到聞所未聞

你基本不會看到有人驚呼

“天啊,竟然存在這樣的老師?”

因爲不得不承認的事實是

我們從小到大都知道存在

會用難聽字眼辱罵學生的兇悍老師

長達十幾年的求學生涯中遇到這樣的人

好像也沒什麼稀奇的

暴躁老師,在線罵人

如果說大學生與導師的關係已經

逐漸接近了BOSS與下屬的“僱傭關係”

那在更早的

老師對學生具有絕對權威的階段

暴躁老師給人留下的印象可能更難以磨滅

很多人小時候都聽過自己的父母

對老師的“許諾”

要打要罵都隨你

辛苦老師管教我家孩子了

寫錯題作業本被撕

書被扔出教室外

站在教室最前面

被老師連珠炮似的花樣罵

被教鞭敲頭

一邊捱罵一邊被推搡

……

類似的粗暴行爲

是很多膽小孩子的噩夢

直到現在,類似的新聞也時有發生

就在去年

廣東東莞一小學二年級班的家長

發現8歲的孩子變得髒話脫口而出

後發現孩子的語文老師

經常在班上辱罵學生

對學生說出

“垃圾”、“神經病”、“蠢豬”

“豬都比你聰明”等侮辱性話語

也是去年

江蘇鹽城阜寧縣某高中的老師

周某點名學生到黑板前做題

做錯了便把學生頭部

身體打出淤青

還在黑板上寫下“SB”字樣

當着全班同學聲稱該生就是“SB”


很多70、80後

小時候自己也這麼捱過罵

可能早已淡忘當時的感受

但自己家小孩現在如果這麼受辱

感受想必又不一樣了

更何況

有些人是無法忘懷曾經

在學校受辱於老師的感受的

去年一則新聞曾引起了很大的社會影響

河南一33歲男子在半路攔下了

自己曾經的初中老師

對其拳打腳踢

邊打邊說

“記不記得你以前咋打我的”

該男子自述稱

他上初中時因爲家裏沒錢沒權

常被老師毆打、欺凌、踐踏尊嚴

這份“仇恨”

被他一直記到現在

打人視頻引發爭議後

該男子稱願向其他所有

被傷害了感情的好老師道歉

卻拒不向自己毆打的老師道歉

教書育人、師生一場

這樣的關係卻最終淪爲

怨恨多年、以暴制暴

不得不說對雙方而言都是一場悲劇

讓人又敬又“恨”的老師

儘管我們知道哪些行爲

理論上是“有失師德”的

但在中國嚴厲的應試教育現實下

有些事卻難以那麼對錯分明

很多人上中學(特別是高中)時

都會遇到這種老師

他們通常教學經驗豐富

在學校頗有資歷

兇起來是真的很兇

言語中時常有粗鄙的髒話

痛罵那些犯錯或是不爭氣的學生

就像口頭禪一樣順溜

絲毫不會考慮你的自尊心會不會受傷

但是他們身上又有種中學生

很憧憬的“江湖氣”

對待學生的生活

會有講義氣、溫情的一面

讓人覺得他是真的

爲你的前途操碎了心

因爲在中國絕大多數地方

激烈的高考競爭促成了學校軍事化的管理

也註定會有這種嚴厲的教頭

他們就像監獄裏粗暴的教官

拿鞭子狠狠地抽你

是爲了訓練你逃離

這個監獄之後能有好的前途

久而久之

這些“兇悍”的老師也化成

集體回憶中的一種象徵符號

帶上了一些溫情的色彩

甚至那些曾經被罵得狗血淋頭的人

後來可能也不會記恨老師

回想起來還會感激老師

把自己從不學無術的偏路上罵回來了

中國學生在青春期的這種普遍經歷

或許一定程度上能解釋

爲什麼有人會認爲上海交大的倪老師

那些粗鄙的言語

擁有“恨鐵不成鋼”的合理性

追憶青春的常見論調

世上的確存在這麼一種教導

或許當時折磨了你的心智

貶損了你的人格

可是客觀上又促成了你抗住壓力

激發出最大的潛能

日後回想起這個人、這段經歷

會混合着畏懼、歎服、釋懷

等等複雜的情緒

而不是單純的記恨

所以

“爲你好”式責罵其實不僅

只和中國親子關係有關

在老師和學生的相處上

一樣是個難解的死結

錯誤的是“濫用權威”

也許是因爲集體記憶的認同感

“過來人”們常常會拿自己這代

人當初的忍耐閾值衡量他人的遭遇

每當關於老師辱罵

體罰學生的新聞出現

只其中的行爲是大家上學時也遭遇過的

輿論就會忽略對與錯的原則

出現不以爲然的聲音

多大點事啊?

誰還沒捱過這種罵啊?

甚至當如今的孩子

在學校和家庭教育中

遇到了比以前更爲複雜的新問題時

看客一句輕飄飄的

“現在小孩真脆弱,怎麼那麼經不起罵”

就給蓋棺定論

堵上了應有的探索和反思

這其實暗含了一種思維的怠惰

只要我承受過來的東西

就是沒有問題的

我捱過的噴現在的小孩也得挨

我覺得沒什麼的事情

你也必須覺得沒什麼

甚至要順應大流默認

某些折辱謾罵都是

成長中正常的、必須的東西

這種想法本身就是一種

“己所不欲,必施於人”

誰也無法替別人決定對某種傷害的承受力

卻偏偏要用自己的經驗和稀泥

在這種問題上

與其拿個人經驗給所有的矛盾衝突找臺階

我們更需要開始建立一種共識

最該警惕的根源

是對權威的濫用

去年曾引發巨大爭論的

“廣西百色蔣老師事件”

就是因爲她的言行像是把老師

這份工作幹成了

隨意支配學生和家長的上帝

據報道

蔣某因爲學生家長

在殯儀館工作便對其家長職業歧視

孤立這個學生

還在家長羣中放話

我可以隨便罵你的小孩

你但凡對我有意見

我轉身就可以在你看不到的地方

不公平對待你的孩子

你能奈我何?

她的做法扭曲了這份職業的目的

自行賦予了可以踐踏

學生尊嚴的權力並濫用之

必然會引起大衆的聲討

同理

當老師用侮辱人格的

髒話對學生破口大罵

本質上也是默許了自己的地位

凌駕於學生的尊嚴之上

我們形成共識的師德

其實是在這個層面上被破壞的

反過來

一些現象同樣值得重視

教育是學校與家庭雙方的合作

那麼這種權威同樣可以轉移到

另一端而導致關係失衡

除了粗暴對待學生的老師

另一種極端的情況則是

老師也怕了粗暴的家長

新聞中我們看到過這樣的荒唐事

家長因爲給班主任打電話

對方在上課沒及時接就心存不滿

接孩子時和老師起了爭執

還動了手

有學生自己打了同學

和家人謊稱自己捱了打

家長不分青紅皁白地

先找到老師打了一頓

諸如此類現象的存在

說明這樣的家長錯誤地認爲

自己擁有“被服務”的權力

傲慢地認爲老師就是孩子的老媽子

處於可以被自己任意支配的地位

無論哪種對師生關係的扭曲

都是將教育的兩端對立起來

讓一方對另一方的權威

感到恐懼又無可奈何

最終根本違背了教育的初衷

教育是對知識和靈魂的嚮導

而不是建立在支配和畏懼上的不平等關係

如果認同對教育的如此理解

那麼有些現象儘管

我們習慣了、經受過了

也不代表它就沒有被重新審視的空間

- END -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